目录

 

 


 

文化巨人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他为梨洲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文化巨人。他一六一○年九月五日出生于余姚黄竹浦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一六九五年八月十二日在乡间草庐贫病中与世长辞。他一生经历不凡,著作丰富,在思想和学术上,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黄宗羲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受到完备的封建启蒙教育,十四岁中了秀才,并随父黄尊素到了京师。在北京,他不仅有更好的读书条件,而且有机会从父辈和阉党的斗争中,了解到朱明王朝的黑暗腐败情况。他的父亲原是明熹宗的御史,是个正直敢言的官吏,因反对阉党,被魏忠贤捏造罪名,打入大狱,后被魏忠贤的爪牙许显纯、崔应元害死。父亲被捕时,对黄宗羲说:“学习不可不通史书”,要他从史入研究明王朝兴衰演变的原因。因此父亲被害后,他就回到家乡,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开始了深入而有计划的学习。他恪守父亲的遗教,首先从《明十三朝实录》学起,再上溯二十一史,每日一卷,循序而进,刻苦读书。每天,他天不亮就起床,一直读书到深夜,鸡叫头遍才睡下。及至抗清战争爆发,他才中断了这种苦学生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不久,清朝建立,清初的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了各族人民,特别是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反抗。当清军攻入浙江后,黄宗羲就在家乡组织了抗清义军,并进入浙东四明山区,和王翊、冯京弟率领的义军,共同抗清。四明山义军坚持抗清达三年之久,终因孤立无援,于清顺治七年失败,王翊牺牲。黄宗羲、冯京弟则被清当局“绘影图形,并悬通衢”,通辑捉拿。这样,黄宗羲只好东躲西藏,有时伏处海隅草间,有时潜于山林丛莽,备遭艰险。但是,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坚持学习和写作,收获比过去还要大。正如他自己所说,“患难之余,始多深造”。他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文化巨人,正是和他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分不开的。

  康熙帝执政以后,由于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已趋于巩固,就对黄宗羲等抗清志士,改变了对待办法。这时,黄宗羲才得以重回家乡,致力于著述。他冷静地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写成了一部具有民主启蒙思想的政治哲学专著《留书》一卷八篇。该书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强烈反清态度和对明朝腐朽政治的批判,并开始涉及到对秦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弊病的认识。十年后,黄宗羲又在《留书》基础上,写成举世闻名的《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主义,闪烁着民主思想光芒的杰出政治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试图探求封建社会兴衷演变的原因。虽然他还不能从经济关系中,去揭开封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他深入地探讨了封建君主专制所带来的种种痼疾和弊端,接触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在书中甚至提出了封建专制君王是“天下之大害”的论点,否认“君权神授”,否定君主专制主义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表现了他过人的勇气和见地。由此,黄宗羲便被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而载入史册。

  继《明夷待访录》之后,黄宗羲把主要笔墨集中到学术史专著方面,编纂了中国最早、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明儒学案》六十二卷,近百万字。这部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明代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史,收容了各学术流派的二百多位学者及其代表作,书中蕴藏着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思想的丰富史料和作者的精辟见解。这部著作与《明夷待访录》前后交辉,是黄宗羲成为文化巨人的奠基石之一。

  为了保存明朝的文献史料,黄宗羲历尽艰辛,四出访书,披阅了数千家明人文集,惧、整理文献史料,编成《明文案》二百一十七卷,《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直到晚年,黄宗羲仍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书序、杂编、诗赋、文学散文,编辑以“南雷”命名的多种文集、诗集。特别是编成的明代文献巨著《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约四百多万字,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一代文章之渊薮”。

  黄宗羲一生著作极为丰富。据统计,他的著作总数达一百二十二种、一千三百多卷,二千万字以上。其内容遍及哲学、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众多领域,成为我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宗羲作为一个文化巨人,不仅勤奋著作,而且还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在兴办学校、聚徒讲学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从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年)的十多年间,曾在浙东地区进行讲学活动。先后拜他为师的人多达数百,连清朝地方官员也参加听讲,可谓盛极一时。黄宗羲讲学的宗旨明确,提倡明经通史,反对束书空谈。在讨论学术时,他强调敢于怀疑,在疑中求信,即使对于老师的言论、见解,也坚决反对盲从,要求敢于质疑问难。这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讲学中,黄宗羲十分重视对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他在海宁讲学时,培养了一个精通勾股原理的数学家陈圩,并向海宁知县传授中西历法知识。在他言传身教下,培植了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清代浙东学派。这一学派的学风与乾嘉学派迥异,它的政治理想是批判君主专制的民本主义,治学途径是明经通史、兼贯百科,治学方法是博学实证、质疑求信。它在中国的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如今,这位文化巨人虽然已逝去三百多年,但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他的民主启蒙思想光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