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六、宋代的织锦和缂丝
 


六、宋代的织锦和缂丝

 

到了宋代(9601279年),民间的蚕丝生产和织帛生产开始有了分工。农村妇女养蚕缫丝,却不一定自己织绸了,而是把蚕丝出卖给专门的“织帛之家”(即机户)去织绸。养蚕和织帛的分工,大大推进了丝绸纺织业的发展。

宋朝欧阳修在一首送客诗中写道:“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可见民间丝绸纺织业已在城市兴起。

宋朝民间机户和机坊生产的丝绸,数量非常大,政府每年都要向民间征购巨额丝绸,如绍兴元年(1131年),就在浙江、湖北征收䌷三十九万匹,川、广、湖南、两浙征绢二百七十三万匹。

1)具有写生风格的织锦

 

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生风格,图案形式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图案的题材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后来的丝绸装饰艺术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都是当时织锦的重要产地之一,北宋(9601127年)时,成都转运司在那里设立锦院,专门生产上贡的“八答晕锦”、皇帝赏赐臣僚的“官诰锦”、“臣僚袄子锦”,以及为广西各少数民族喜爱的“广西锦”。

“八答晕锦”用多边几何形作图案的骨架,在骨架中的主要部位填入写生风格的花纹,在其他次要部位辅以各式细巧的几何形小花。它是由几何图案和自然形图案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景色花纹,适合室内铺陈和装裱锦匣、字画裱首等用。这种图案形式一直到清代(16441911年)仍然很流行。

“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用的。其中有一种“灯笼”图案,据说是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文彦博为了讨好仁宗的张贵妃而叫人设计的。灯笼图案象征“元宵灯节,君民同乐”,所以又称“天下乐锦”,这当然是欺骗群众的一种手段。当时还有用南方翠色的羽毛捻成线,织出狮子纹样的织锦,称为“翠毛狮子锦”,也是皇帝赏赐大臣的贵重礼品。

到南宋(11271279年),成都织锦的花色更为繁复美观。当时茶马司锦院生产的细色锦,有青丝瑞草云鹤锦、青绿如意牡丹锦、真红穿花凤锦、真红宜男百花锦、四色湖州百花孔雀锦等二十多种名目。这些花式对明(13681644年)清时代的织锦艺术影响很大。南宋茶马司锦院还制作各式锦被,后来,成都的丝织被面也就成为全国著名的传统品种了。

2)缂丝

 

缂丝,又名克丝、尅丝和刻丝,我国唐代已有这种品种,宋代成为我国著名的丝织艺术品。缂丝是用许多特制的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画稿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盘织出来的。日本人把它叫作“缀锦”。运用这种织法,能织出无比精细的花纹来。但是很费工夫,大件的作品,往往要几年才能织成。辽时,北方地区就用来製作女衣和被面。但缂丝这一名称,却是宋朝才开始有的。北宋时,定州成为缂丝的主要产地,产品多供画院装裱名人书画。如今,我们在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北宋的缂丝织物“紫天鹿”、“紫汤荷花”、“紫鸾鹊谱”,等等。

南宋时,缂丝的产地扩大,江南的镇江、松江、苏州等地都产缂丝。著名的艺人如朱克柔、沈子蕃、吴煦〔xù序〕等,专门仿织赵昌、黄荃、崔白等名画家的书画,织得和原作一样。故宫博物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一部分作品。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09_1.bmp}

 

缂丝技艺在明清时期更趋精湛,作品除欣赏性的书画外,还有龙袍、台毯、坐垫、香荷包、宫扇等物。


 




负责向民间征收茶叶,同当时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用茶换马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