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
三、“丝绸之路” | |
三、“丝绸之路”
汉朝除了普遍发展的民间丝绸手工业外,官府也拥有规模巨大的丝织手工业,例如设在长安的“东织室”和“西织室”,设在陈留郡襄邑(今河南雅县)和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的“三服官”,都拥有织工各数千人,专门织制各种王室专用的精美丝绸。高级的品种除“织锦”以外,还有“冰纨”、“方孔纱”、“雾縠”……等等。东汉(25—220年)时,四川的“蜀锦”驰名全国。西汉(前206—8年)以来,丝绸除供上层社会大量消费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西域①运到波斯、罗马等地。 公元前138年,汉朝杰出的外交家张骞〔piān千〕曾经出使西域。这以后,从内地去西域的陆路就更加畅通了。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两条:南面的一条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经鄯善(即古楼兰,在今新疆若羌)、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再向北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由疏勒向西,就可以到大宛(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北面的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东)、到达大宛。南北两路在大宛会合,然后经布哈拉可到安息(即波斯,今伊朗)。从安息再往西可通往条支(今伊拉克)、大秦(即罗马帝国)。 当时,汉朝的丝绸多由南路运往西域,再由西域经波斯运到欧洲。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道路称为“丝绸之路”。以后“丝绸之路”的名称,就为全世界学术界所公认。 轻软光亮、华丽无比的中国丝绸,受到欧洲人的热烈赞美和欢迎,被当作至宝。他们把中国丝绸称为“大也勃儿”(意思是和真的一样),把中国称做“丝国”,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憧〔chōng充〕憬。 据西方的史书记载,罗马的恺撒大帝(前100—前44年)有一次穿着中国绸袍去看戏,大臣们认为那是破天荒的豪华。此后,男人们穿绸的就慢慢多起来了。 随着丝绸的西传,中国的养蚕育丝和织绸技术,也慢慢地传到西方,而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也慢慢流传到中国来,在公元十二世纪中西陆路交通衰退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文比科学技术交流、经济往来的友好之路。
① 西域这一名称,开始于西汉,这个地区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我国新疆以西,中亚细亚一带都称为西域。从狭义说,主要是指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路,即葱岭(今帕米尔)以东、甘肃敦煌以西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