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华为:简单(1)

  我们为华为优秀的一面而兴奋不已,华为糟糕的一面又让你觉得华为的气数已尽。如果把华为危机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加载到中国其他企业身上,仅一条危机就能将它们致于死地。比如,让你看得惊心动魄的“人满为患”,不要说由此导致的巨大人工成本会让许多企业关门大吉,仅仅由此产生的混乱就会让这些企业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1. 华为,你到底是什么

  · 因此,华为的核心危机只有一个,而这个核心危机产生的核心因素也许就来自于一个政策,甚至是一个举措

  · 《深圳,你被谁抛弃》说的危机都是事实,有勇气说出来值得欣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因为,因为华为简单

  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华为的危机。我在第一稿中说:如果华为有7宗罪,那么7罪之首是“人满为患”;我在第二稿中说:如果华为有7宗罪,那么7罪之首是“家长余风”(把别人当傻子)。后来我觉得用“7宗罪”有点太煽情,于是在你看到的也不知是第几稿的文字中,我把它改成:如果把危机细分(按章来分),最大的危机是上一章的内容———“家长余风:人性缺位的华为”。

  不过,7罪之首无论是谁,如果抛开“寓居的公司”这个综合的危机,华为危机中两个最大的危机就是:“家长余风”和“人满为患”。

  “家长余风”是华为管理思维的“劣根性”问题,是整个中国企业中普遍的“劣根性”问题,我在最后一章再和大家探讨。先说“人满为患”。

  为什么说“人满为患”是一项大大的罪名呢?很简单,人只要是胖了,什么毛病都可能出来了。温家宝总理在“哈佛”演讲时谈到中国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多。华为的“人浮于事”、“人心浮动”、“官民失位”、“危机运动”、“股权缺位”都与“人满为患”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多了,钱就少了,股权危机的导火索就被点燃了,人心就思动了;因为人多了,就会有闲人在制造大量的无用功;因为人多了,你就不得不需要官职来把这些人激活,就无法避免“官民失位”;因为人多了,你就不得不在矩阵里繁殖机构,无用功就更多了,管理成本就直线上升了;因为人多了,让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就产生了担忧,心一乱,就不是产生哪一个危机的问题了;因为人多了,不要说太多深层次的危害,仅仅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不由得会让人产生莫明的浮躁!

  甚至,和人多看起来没有太多关联的“危机运动”,也是因为有大量冗员了,才让人们在真假莫辨中忐忑不安地工作着。所以,我说《华为的冬天》是“雪上加霜”。

  “人满”实在是华为的患,是华为的大患,华为看起来林林总总的危机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大部分答案。

  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直接原因很简单,把人招多了,又没有去及时裁人(其实优化更准确)。甚至可以还原到一个点:如果没有2000年的那一次6500人的招聘,华为的危机绝不会如此严重。

  因此,华为的核心危机只有一个,而这个核心危机产生的核心因素也许就来自于一个政策,甚至是一个举措。总体上,从当前来看,华为的这些危机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威胁到“高薪的华为”、“公平的华为”、“互助的华为”、“沟通的华为”和“华为的华为”,华为现在还是个“人才帝国”。这些危机也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远大的华为”、“做实的华为”和“低调的华为”。

  我们总是说看待问题一定要辨证地看。辨证包括两个方面:静态的是与非分别是什么样;是与非之间是互动的。如果“是”是主流,一般情况下,这个事物就是健康的,即便如此,“是与非”也能相互转化。但是,我们千万要注意,它的转化是需要其他条件来作用的。因此,第一步一定要看清楚“是与非”,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寻找有没有转化的条件(我在下一章将会结合华为来谈),否则我们就会夸大其辞,甚至危言耸听。

  华为的“是与非”如何呢?请允许我庸俗一点———优势是主要的,危机是次要的。我们看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而且要抓住影响事物性质的核心要素。

  我相信看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人,一定觉得深圳愁云惨淡,岌岌可危。但是如果你把事物的纲和本质抓住,我们的结论就不一样了。深圳是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深圳是中国高科技最集中的城市,深圳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圳是中国仅次于香港、上海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看数据和报道)。一个城市已经如此了得,我们怎么能直接钻到问题里不出来呢?深圳的确有它自身的缺陷,但还有的就是类似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缺陷。《深圳,你被谁抛弃》说的危机都是事实,有勇气说出来值得欣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华为也是。一个高薪、公平的华为就可以让众多的企业望尘莫及,因为这不是钱多的问题,这是优秀的品德、科学的管理、远大的战略的问题。同样,我说了就凭一个“远大的华为”,任正非就比99%的企业家要伟大。华为高层的职位经常变动是个危机,但是这和不变动、即使变动也是“意思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做了,好处居多,可能也有些坏处,但那也比什么也不做强多了。

  你可能会说:汤圣平且慢,我现在也承认华为的优势是主流。如果你说的危机是事实,我虽不认为华为是“大是大非、毁誉参半”,但绝不是主要、次要这么轻松的。我们不能说危机是10%,成绩是90%,如果说华为的危机要占到30%是不是不算夸张呢?招聘人员过多的背后原因是“盲目扩张”,况且无论危机的成因是什么,结果总是客观存在的。再说了,华为又不是一般的企业,15年了,华为怎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NO.1呢?

  是的,您说得一点儿没错。从我进入华为开始,华为每年的年终大会,任正非都要提到一个概念:明年将是华为生死攸关的一年,明年如果挺过去了,华为的日子就好过了。如此“生死”了好多年,我相信2004年,任正非还要说这句话。其实,不是任正非在说,华为的员工也这么认为。部分有自己人看华为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原因,也存在着只看危机而忽视核心成功要素的原因,不过毕竟这些危机就在眼前(就算30%吧,虽然这种说法不科学,起码可以直观地判断:危机比较严重啊),再加上险恶的IT业,任正非、华为人怎么能不忧心忡忡呢?

  但是,华为却始终能在中国通信制造业中独占鳌头,让国外巨头胆战心惊。华为在2001年后战略上的确经历了几次失败,但几千万、几个亿,100%份额的项目还是一个个地在签。也正是在2001年后,华为发力,对思科的市场步步紧逼的呀!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因为,因为华为简单。

  简简单单的任正非!简简单单的华为人!简简单单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