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高阳 > 状元娘子 >  上一页    下一页
九三


  “我知道!”洪钧点点头,想说什么,却又记不起想说什么,只握住蔼如的手不放。

  蔼如亦是如此。彼此沉默着,都觉得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不夜以继日地谈个痛快?如今失悔嫌迟了。

  “有话都在信里说吧!”终于是蔼如抽回了她的手,“饮食冷暖,自己当心。别忘了常来信,哪怕三言两语,只要让我知道平安就好。”

  “我一定会写。”洪钧停了一下,用很清楚的声音念道:“‘天涯海角同荣谢,心有灵犀一点通’。”

  【十一】

  从这天起,蔼如几乎步门不出,整日只在母亲卧室中盘桓,兴致勃勃地重理针线,准备嫁时衣裳。李婆婆的心境也与前大不相同,不断地在盘算:奇山之南还有一片山坡,约有两顷地,遍种葡萄、梨子,五年之前花了四百两银子置的,每年可以收五六十两银子的租息。她决定在明年初夏,等果子收成以后,卖掉这一笔不动产,作为洪钧万一落第,无法筹措喜事费用的准备。

  日子过得非常恬静。唯一令蔼如不能释怀的是,洪钧的音信甚稀,只在他刚回苏州不久,接过一封,说是行期尚未决定,可能在开年北上。以后一直到过年,都不曾再接到他的信。

  “想来正在路上。”李婆婆也惦念洪钧的行踪,“不然怎么不来信呢?”

  “是的。一定是在路上。”蔼如只好附和母亲的看法,“托人带信不方便。”

  “他有没有跟你说过,到了京里,住在什么地方?”

  “说过。住在会馆里。”蔼如答说,“举子进京考试,都住会馆。”

  “那么。”李婆婆说:“你倒写封信,寄去看看。”

  这是个很好的主意,但有难处,“不知道他住在哪个会馆?”她说。

  “怎么?苏州人不住苏州会馆?”

  “苏州会馆不止一个。洪三爷说过,要到京里看,哪里空住哪里。”

  李婆婆想了一会,觉得不能每一个苏州举子可住的会馆,都写信去试投,只得叹口气作罢。

  这样到了二月初,信局中送来一封信,是洪钧从京里寄来的。厚甸甸地,蔼如接到手中,便喜在心头。拆开一看,惊喜莫名,却又有些不信其为真,只是乱眨着眼睛。李婆婆不由得大为诧异。

  “怎么回事?”

  “喏!你看!”蔼如将信往母亲面前一递。

  “你这个孩子,越来越不成样子了!知道我不识字,叫我看什么?”

  蔼如只是憨笑,却不开口;眼珠一转,视线又落在信上,聚精会神地看着,笑容时放时敛。到最后将三张信叠抱在胸前,两眼望空;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笑意,连李婆婆亦觉得二十年来,难得一见。

  因为如此,越发心急,“到底说些什么呀?”李婆婆皱着眉催问:“什么事让你乐得这个样子?”

  “娘,”蔼如指着信中最后一行字说:“你知道三爷称你什么?”

  “称我什么?”李婆婆更忍不得了,“我的小祖宗,你倒是快说呀!”

  “他,”蔼如凑到母亲面前,未语先笑,以致语不成声,“他管你叫‘岳母大人’!”

  “真的?”李婆婆的两眼睁得好大,“我不信!”

  “你看你!请你自己看,你说不识字;我说了,你又不信。”蔼如嘟起了嘴,仿佛生气了似地。

  “我信,我信!我怎么不信。”李婆婆想起她一开头看信就笑,必是对女儿的称呼也改了,因而又问:“那么,他叫你什么?”

  “这问它干什么?”

  “奇了!我怎么能不问?”

  蔼如仍然不答。李婆婆看女儿双颊染上红晕的脸,知道她害羞不肯出口。然而这是从离开家乡逃难以来,第一件开心的事,不亲耳听个明白,何能甘心?

  于是她固执地,用命令的语气说:“你把开头的称呼,念给我听!一个字,一个字,不准打马虎眼。”

  蔼如实在想告诉母亲,也实在觉得碍口。想了一会,终于鼓起了勇气说:“娘,你先闭上眼睛。”

  李婆婆笑了:“偏有这些鬼花样!”她毕竟还是闭上了双眼。

  “我念给你听,称呼比以前多了两个字。”蔼如在她耳际轻轻念道:“‘蔼如贤妹夫人妆次’。”

  这次多了“夫人”两字,加上最后附笔为“岳母大人”请安,可以确信“夫人”的称呼,绝非一时下笔不检点。李婆婆这一下,真个称心如意,笑得合不拢口了。

  “好了!这是再不会变卦的了!”李婆婆踌躇满志之余,想起多少天来,担心洪钧会反悔婚约而中夜惊醒,辗转反侧的苦况,不由得感慨万端,而归结于短短两字:“好难!”

  蔼如却茫然不解,“什么‘好难’?”她问。

  李婆婆不愿解释,“你好好收着这封信!”她说:“这封信比庚帖还管用。”

  说的是看得很深的实话,而蔼如却觉得有些逆耳。但亦不便多说,只照母亲的话,将洪钧的那封信收入已经空了的首饰盒中。

  “信上说些什么?”

  “是年前到北京的。住在鲤鱼胡同的‘考寓’。”

  “你说住在哪里?”

  “‘考寓’大概是专门收容赶考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