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高阳 > 再生香 >  上一页    下一页


  多尔衮一直怀疑天命皇帝是否有此一道命大妃殉葬的遗命。不久,他又听得这样一种说法:大妃方在盛年,倘或不耐寂寞,为人所勾引,则此人便能透过大妃,控制三旗的兵力;天命皇帝率子侄辛苦缔造的基业,必不能长保,因而伪托遗命,逼大妃殉身,以绝后患。

  他非常厌恶这种说法;可是他不能不承认这是很可能的,也是很合理的。他从小就知道,国事重于一切,是一条神圣不可侵犯的“家法”;他的大哥广略贝勒褚英,为父亲亲手处死,唯一的原因就是谏父不可背叛明朝。然则四大贝勒怕动摇国本,采取非常手段,无可厚非;他很冷静地在想,如果他是四大贝勒之一,亦会这样去做。

  丧母的隐痛,在阿庄的多方安慰,四福晋的细心照料以及四贝勒深厚的关怀鼓舞之下,很快地消释了;同时又发生了一件能激起他的憧憬的大事,四贝勒皇太极成了天聪皇帝。

  天命皇帝缔造了后金国,立下的制度是八旗共主,除四大贝勒以外,其余称小贝勒,议政时与四大贝勒并坐;但代善天性恬退,他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廉又是最佩服四贝勒,因而父子三人密议劝进,四贝勒原居四大贝勒之末,一跃为八旗的领袖,在天命皇帝殁后二十天的九月初一,在沈阳即位,以明年为天聪皇帝元年。

  多尔衮知道他一定会蒙重用,憧憬着建立与天聪皇帝同样多的战功。果然,从天聪二年从征察哈尔开始,重要的战役,无不参与,亦无不有功。天聪九年在察哈尔更立了一件奇功——察哈尔的酋长林丹汗,是元顺帝的后裔,当元顺皇帝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的徐达攻入京城时,仓皇北狩,随身带着一颗“传国玺”,中道失去,入土两百余年,为一牧羊儿发现,归于林丹汗。天聪八年林丹汗兵败身死,部众投降;第二年多尔衮奉命去接收降众时,说服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上“传国玺”。于是天聪十年四月,后金改国号为“清”,正式建元,以这年为崇德元年;立后封妃,建立五宫,四福晋成为皇后,居清宁中宫,东西四宫是:麟趾宫贵妃,关睢宫宸妃,永福宫庄妃,衍庆宫淑妃。

  庄妃及宸妃就是阿庄和她的姊姊。她们早就回科尔沁旗了,直到天聪八年冬天,由阿庄的大哥吴克善,将两个妹妹进献于天聪皇帝;那时多尔衮出征在外,凯旋班师,才知道当年耳鬓厮磨的爱侣,在名份上已成为叔嫂,相顾黯然,只有将一段深情,埋在心底。

  * * *

  崇德八年——明朝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午夜,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暴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庙号太宗。

  于是,长久以来存在于八旗军民心头的一个疑问,到了必须解答的时候,谁来继承皇位?

  有人认为父死子继,天经地义;中宫有女无子,谈不到立嫡便应立长,由太宗的长子,比多尔衮大四岁的肃亲王豪格继位。

  有人认为太祖定下了共主的制度,当初四贝勒居四大贝勒的末位,而能成为八旗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才具过人,能够恢宏先人留下的基业,准此以论,应该推兄终弟及之义,由一致公认最具领导才能的睿亲王继承皇位。

  双方都有理,双方都有力,双方都有心争取皇位;除了礼亲王所将的正红旗以外,其余七旗都严阵以待,在多尔衮这一面的,有他的一兄一弟,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在豪格这一面的,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及两黄旗的大臣。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谁也看不出,一旦开始火并,胜利属于那一方?而很可能的是两败俱伤,清朝就此瓦解。

  作为八旗家长的礼亲王代善,忧心忡忡,夜不成眠,密召两个汉人来问计,一个叫范文程,字宪计,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先世在明初迁居沈阳,他的曾祖范鏓是正德年间的进士,当过兵部尚书。此人有安邦定国之才,天命年间归顺后,为太宗所重用,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他所参预的机密,比任何人都多。

  另一个是福建南安人的洪承畴,字亨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初年,流寇大起,洪承畴在陕西剿匪,所向有功,是“闯王”李自成的克星。崇祯十二年——崇德四年冬天,由陕西三边总督调任蓟辽总督,专门对付清军;下一年春天,锦州被围,总兵祖大寿告急,洪承畴出山海关驻宁远,部下有八总兵、马步军共十七万,囤积一年粮草,作坚守之计。

  这是洪承畴与守锦州的名将祖大寿所商定的战略。蓟辽总督自孙承宗、袁崇焕以来,都认为先守后攻是最好的策略;防守以大凌河为界,巩固锦州至山海关的阵地,稳扎稳打。因为清军人众马多,耗时一久,粮草就会接济不上,利在速战速决;对症发药,须以静制动,以拙限速,以重压轻,稳扎稳打,不可贪功;到得清军师老马疲,锐气渐消,开始撤退时,即为大举反攻的时机。但朝廷却稳不住,耐不得,以兵多饷艰,急于求功,命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芳麒去催洪承畴出兵开战。洪承畴迫不得已由宁远移驻锦州以南的松山,列阵于锦州西南七十里的乳峰山;先锋宣府总兵杨国柱,在锦州以南十里的吕洪山遇伏,突围时中箭阵亡而大败,囤粮的笔架山——葫芦岛为清军所获,清军将左翼四旗调至右翼,自锦西以北的塔山列阵直至海边,阻断了明军归路。

  见此光景,大同总兵王朴连夜遁走,宁远总兵吴三桂亦见机而作,但向西为清军所阻,只好退回来守松山以南的杏山;洪承畴嫡系的大将玉田总兵曹燮蛟,与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率残卒一万余人,赶往松山与洪承畴固守,其余明兵狼奔豕突,死的死,投降的投降,阵亡的明兵,大部分是被挤入海中溺毙,先后丧士卒五万三千多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