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高阳 > 大野龙蛇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七三 | |
|
|
“世界上那里有十全十美的事。就像我,总算出头了吧,可是我们二爷对我,也只是表面像个样子。”锦儿紧接着又说:“秋月如果嫁了仲四,跟我的情形一定不同,包管把她看成一个宝似地,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女人在世,荣华富责,转眼成空,只有这一件是真的。” “这大概就是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了。”曹雪芹笑着回答;然后正一正颜色说道:“你甚么时候跟太太去说?” “明天就行。” 这时杏香已将那碗醒酒汤做了来;锦儿尝了一口,果然爽口沁脾,等喝完了,顿觉神清气爽,非常舒服。 “怪不得仲四会喝得满头大汗,实在是好。啊,”锦儿突然想到,“我忘了一件大事;雪芹,还要抓你的差。” “甚么事。” “春联还没有呢!”锦儿说道:“你少喝一点儿吧!” “这可费事了。”曹雪芹说:“至少得七、八副:磨墨是来不及了,赶快到南纸店去买墨浆。还有纸。” “纸有,现裁就是。”翠宝起身问道:“我马上叫人去买墨浆,还要甚么?” “就是墨浆。”曹雪芹说:“顺便到我那里说一声,今儿回去得晚。” 于是匆匆吃完了饭,在堂屋里生起火盆,搭开桌子;曹雪芹一面裁纸,一面构思,等墨浆买到,随即动手,一共八副春联,连做带写,整整花了一个时辰,才算完事,已是二更天气了。 回到家,马夫人已经睡了;秋月后院的那道角门却虚掩着,曹雪芹轻轻推门进去,秋月已经听见了,迎出来掀起门帘问道:“春联写完了?” “写完了。” 秋月举高门帘,容曹雪芹进了屋子,方又问道:“有甚么得意的对子没有?” “没有,陈腔烂调,杂凑而已。”曹雪芹问道:“你在家干甚么?”说着拿起桌上翻开的一本书,看了一下,微觉诧异地说:“你在看李义山的诗?” “我那配看他的诗?等你们回来无聊,随手翻翻。”秋月又说:“仲四掌柜去看震二爷了?” “是啊!”曹雪芹问:“你怎么知道?” “他派了个伙计来送礼,说今天要到震二爷那里去,过年再给太太来请安。” “跟他约好了,年初四到咱们家来喝酒。除了震二爷,你看再约几个甚么人?” 秋月想了一下答话:“咸安宫的那几个老侍卫,你不是每年都要请他们喝顿春酒?不如并在一起办,也热闹些。” “对!那班人最爱谈江湖上的事,跟仲四一定投机。”曹雪芹说:“那天,你得好好弄几个菜。” 秋月愣了一下,过年留客吃饭,无非就现成的年菜下酒,最后是吃饺子,“要好好弄几个菜”,首先新鲜材料就缺乏,岂非难题? 但细想一想,却又不然;现成材料也多得是,仲四不送了好些珍贵的海味?冬笋、大白菜是现成的,开一条火腿,宰两只鸡,也可以弄出不算寒蠢的一桌菜。 “好!明儿我先把仲四送的海味发起来。” “好!”曹雪芹心里在想,仲四如果知道他送的海味,是秋月所调理,好逑之心定会一发不可遏止。 “仲四送的海味很多。松花江白鱼配上紫蟹,拿来做火锅最好。” 听得这一说,曹雪芹不觉口角流涎。关外的海味火锅,颇为名贵;只是两尺多口径的一个紫铜火锅,分量过多,吃不完糟蹋了,未免可惜,因而就有珍贵材料,平时也难得做这么一个火锅,曹雪芹便即笑道:“我还是大前年在王府吃过白鱼、紫蟹火锅。咱们这回好好弄一回吃;还少甚么材料,明儿还来得及备办。” “都有了。”秋月突然说道:“喔,太太今儿交代,明天让你去看看太福晋,顺便把仲四送的东西,分一点送去。” “好!我明儿上午去。锦儿姊吃了午饭就来了。”曹雪芹又说:“明儿他们全家都来,在咱们家吃年夜饭。”接着,他将曹震除夕有伺候内廷的差使,不能在家过年的缘故,约略说了一遍。 “那可热闹了。”秋月停了一下,叹口气说:“今年总算过去了!” 曹雪芹不知她何以发此感慨,忍不住问说:“怎么?今年有甚么不容易过得去的事?” “不是说咱们家有甚么过不去的事。”秋月答说:“今年这一年,打从德州出事以后,听你、听震二爷谈,大官儿一个一个出事;最后是王爷!听着倒像天要塌下来似地,教人心惊神跳。” “天塌下来有长人顶。”曹雪芹笑道:“你这真教是杞人忧天。” “忧天也罢,乐天也罢,反正要过去了。但愿明年再没有这些事。” “明年一定好!”曹雪芹口滑,又加了一句:“说不定还有喜事。” “甚么喜事?” 看秋月是很注意的神情,曹雪芹心生警惕,怕泄漏机关而偾事,便随意编了个说法:“四老爷大概会升官或者放缺,那不是喜事?” “喜事倒是喜事;不过总不如持盈保泰,平平安安过日子来得妙。” 话中别有深意;曹雪芹不由得想起仲四交来的那个信封,想跟秋月谈一谈,转念又觉不必多事,便忍住了。 “芹二爷,请回去睡吧!明儿大年三十,可不能睡懒觉。” 曹雪芹便即起身,随手拿起秋月在看的那本李商隐诗,这才发觉是部钞本;再翻一翻,更觉诧异,而且不忍释手了。 于是秋月问道:“你一定奇怪,我看不懂李义山的诗,怎么会有他的诗集?” “对了!我正要问这话。” “这是上个月检旧箱子找出来的。”秋月想了一下说:“是老太太去世前一年,还是两年前的事,有天替你绣书袱子,少一种极淡极淡的绿丝线;各处去找,颜色全不对。最后是老太太说:‘我那个本子里也许有。’我从没有见老太太绣过花;敢情她老人家年纪轻的时候,还是一把好手呢!” “你是说,这个钞本,原来是老太太用来压丝线的?” “正是。” “那就怪不得了。” “怎么?这个本子有甚么讲究?” “讲究大着呢!” 原来行世的《李义山诗》三卷,向来只有顺治年间吴江朱鹤龄的笺注本,而这个钞本却是何焯所评;此人籍隶苏州,字义门,是圣祖晚年所信任的,讲理学的大学士李光地的门生,但后来由于李光地出卖他的患难之交,也是同年的陈梦富;以及发现他有一个“外妇之子”,假道学的面目败露,因而自绝于师门。曹雪芹很佩服他的 《义门读书记》,更敬仰他的异于流俗的特立独行,如今发现他评注的李义山诗,自然惊喜莫名。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