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笔记杂录 > 传灯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卷三(5)


  隆化慧满

  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荣阳人也。姓张氏。始于本寺遇僧那禅师开示。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自言一生心无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常行乞食,住无再宿。所至伽蓝,则破柴制履。贞观十六年。于洛阳会善寺侧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旷怪所从来。师曰:“法有来耶。”旷遣寻来处。四边雪积五尺许。旷曰:“不可测也。”寻闻有括录事诸僧逃隐。师持钵周行聚落,无所滞碍。随得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师曰:“天下无僧,方受斯请也。”又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常赍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盖遵历世之遗付也。后于陶冶中无疾坐化。寿七十许。

  僧璨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

  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师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旋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师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岁。凡四百载矣。

  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玄旨。天宝乙酉岁,遇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余方示灭。今舒州见有三祖墓。常未之信也。”常谪为舒州别驾。因询问山谷寺众僧曰:“闻寺后有三祖墓是否。”时上座慧观对曰:“有之。”常欣然与寮佐同往瞻礼。又启圹取真仪阇维之。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百粒寄荷泽神会,以征前言。百粒随身。后于洛中私第设斋以庆之。

  时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会中。常问三藏。天竺禅门祖师多少。犍那答曰:“自迦叶至般若多罗,有二十七祖。若叙师子尊者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总有肆拾玖祖。若从七佛至此璨大师。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常又问会中耆德曰:“尝见祖图,或引五十余祖。至于支派差殊,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者。以何为验。”时有智本禅师者。六祖门人也。答曰:“斯乃后魏初佛法沦替。有沙门昙曜。于纷纭中以素绢单录。得诸祖名字或忘失次第。藏衣领中,隐于岩穴。经三十五载,至文成帝即位。法门中兴。昙曜名行俱崇,遂为僧统。乃集诸沙门重议结集。目为付法藏传。其间小有差互。即昙曜抄录时,怖惧所致。又经一十三年。帝令国子博士黄元真。与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烟等。重究梵文,甄别宗旨。次叙师承,得无纰缪也。”

  道信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者。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之广济县。师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师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

  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汝无性耶。”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徒委之。

  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师曰:“善。”后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采。诏赴京师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师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叹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后门人不敢复闭。代宗谥大医禅师慈云之塔。自圆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五十六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