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官场小说 > 中国式秘书③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十三


  说到这里,黄一平心里倏忽一动。对呀,绕了这么多弯子,廖书记的这一问,终于接近他心底那个深藏的思路了。事实上,经过前些时对组织部的深入调查摸底,他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接近的方案。无奈,若是廖志国不主动提出,他即便作为心腹秘书,也不能、不敢轻易道出。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来,此方案是个险招、奇招,属于剑走偏锋那一类,又具有双刃剑性质,伤敌的同时弄不好也会自伤;二来,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这样敏感的职位,因其重要且特殊,即便由他这个秘书提出人选,也难免瓜田李下之嫌,能避开应当尽量避开;三来,一个无论多么绝妙的主意,由领导嘴里说出来了才是黄金,而让自己这个秘书说了,就可能变成破铜烂铁。黄一平做秘书这么多年,已经见识、经历过太多此类经验教训了。廖志国再直爽、豁达,黄一平也不敢大意与造次。

  “嗯,廖书记刚才这个问题,倒是启发了我的思路。既然贾大雄一直提出要在常委会上讨论,那就必须防止他在会上搞名堂。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个思路,这个事情是否可以不拿到常委会上来议呢?而且,在他准备的两套方案中,我们是否可以将计就计,在其中演变出一个为我所用的第三方案呢?”黄一平的思路,看似顺着廖志国的竿子在爬,其实是在进一步引导对方思路,朝向一个预定的目标前进。

  “是啊!我也正是这个意思。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唔?”廖志国显然已经觉出黄一平的意思。

  “贾大雄不是提出在部里现有两位专职副部长中选择吗?这样选择的好处,是副部长内部分工的调整,而无需新提拔或调动干部,可以省略了民主推荐、考察、测评这些程序,也可以不拿到常委会上讨论决定。这是其一。其二,他提出的内部人选是两位专职副部长,可组织部不是还有两个兼职副部长吗?贾大雄既然没有提到这两位,说明对他们至少不是很信任。而且,据我了解,情况也确实如此。那咱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就在另外两位里着眼选择?”黄一平说。

  “对喽,这个主意好!按照贾大雄的方向,走了我们的路子;用了贾大雄的旧瓶,装着我们的新酒。这样,你赶紧悄悄帮我接触一下,看看两个兼职副部长里谁比较合适。把握一条,现在是特殊时期,只要能干成事,用人标准不必拘泥于常规。唔!”廖志国深以为然。

  黄一平当然谙熟廖书记的意图。他以市委副秘书长兼书记秘书的双重身份,很快便同两位兼职副部长进行了深入交流,摸清了两个人的真实想法。那个兼任人事局长的副部长,曾经在部里做过专职副部长,因为个性太过耿直,脾气又有些急躁,与贾大雄共事期间颇多矛盾。后来,抱着宁为鸡首不作牛后的态度,兼任了人事局长,远离组织部这个是非窝。眼下,他非常满足于眼前的局长宝座,不想再回去与贾大雄纠缠,因此对常务副部长兴趣不浓。另一位兼任老干部局长的副部长赵瑞星,倒是一拍即合,不仅本人对常务副兴趣浓厚,而且诸多条件也颇为适合廖志国的要求,乃常务副部长的合适人选。至于此人到底如何合适,容后详述。

  至此,正当苗长林、贾大雄做着如意美梦之际,忽一日,组织部办公室接到黄一平电话,说:“请贾部长最近召集一次部务会议,廖书记要亲自听取部务工作汇报,还要发表一点指示。”

  组织部的回音很快过来。部务会就定在第二天下午。

  廖志国作为主管组织的一把手,参加这样的会议虽不常见,却也

  合乎情理。

  部务会上,先是听取了干部管理、党员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汇报,表面看像是临时起意或例行公事。孰料,会议临近结束时,廖志国开了腔:“哦,对了,前段时间大雄部长多次提出,因为部里领导缺额,需要进行调整。现在看来,从外边一时也难找到恰当的人选,我个人认为也没有那个必要,还是在现有领导中进行微调为好。所以哩,今天的会议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对几位部领导的分工做些调整。别的同志分工不变,赵瑞星副部长除继续兼任老干部局长外,暂时先把常务那一块的工作抓起来,主要负责党政机关和县(市)、区一块。这几年,部里工作在大雄同志主持下,大家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得都很好。今后哩,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好的传统,再接再厉,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各位在工作、生活中有什么情况,可以随时同我联系,我一定当好大家的坚强后盾。大雄部长,就这样吧。唔?”

  廖志国的发言,就像当头一棍,打得贾大雄目瞪口呆。本来,重新任命一个常务副部长,必须经过常委会集体讨论,势必给苗长林与贾大雄联手唱双簧带来绝佳机会。可是,贾大雄做梦也没有想到,廖志国竟然想出这样一个奇招,而且三言两语就独自搞定了。

  廖志国话音落下好久了,贾大雄脸色由红转白再转青,终于渐渐恢复了平静,连忙点头道:“好,好,好,我们坚决服从廖书记的决定,一定把工作做好!”

  18

  赵瑞星转任常务副部长,不光是让贾大雄、苗长林们大为惊讶,也在阳城机关上下引发了热议。熟知组织部内情者都说,赵瑞星重回组织部常务岗位,未来定有连台好戏上演。

  确实,赵瑞星在阳城政界即非奇才,多少也算得上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官员。廖志国选择他来搅局,贾大雄们的日子定然不太好过。

  五十三岁的赵瑞星,当年曾经插过队、当过兵,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个人经历颇为丰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苗长林还在阳东区做区长时,他是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后来,苗长林做副市长时,他也由区里调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最近十几年间,他先后陪过四五任组织部长,光是担任常务副部长就近十年。为此,他总是如是自嘲:“我这个官就像千年的黄杨树——长不大。”

  从事组织工作多年,赵瑞星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口头禅,其实也是他为人处事的最高信条——“官场如牌局,八点压七点,谁官大我听谁。”在他眼里,阳城地界里市委书记官最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遇到问题和矛盾,他也永远只唯书记马首是瞻。本来,作为一名组织部副部长,他的这个原则并无不妥。然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个原则,才构成了他与苗长林、贾大雄之间水火不容的矛盾。

  当年他在阳东区任组织部长时,区长苗长林与区委书记关系不和,因为坚定站在书记那一边,便与苗长林结下梁子。调到市委组织部之后,早期形势还不错,几个市委书记很强势,部长都不敢多嘴多舌,他这个副部长只要跟定书记就万事大吉。等到贾大雄当了部长,苗长林也从省里回归阳城,正是洪大光当政后期,书记对组织部的掌控并不太严密,这就为苗、贾联手营私提供了方便。而这时,赵瑞星再唯洪大光旨意行事,便成了贾大雄与苗长林的绊脚石。何况,此前他与苗长林还有一段不愉快的过往。之后,随着苗、贾谋私气焰日渐嚣张,却又不容旁人置喙与挡道,赵瑞星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必然加深。两年前,贾大雄一唱,苗长林一和,两人联手将赵氏送到老干部局,准备请他于斯终老。从此,赵瑞星与苗长林、贾大雄一派,更加势如水火。

  此一节,便是廖志国选择赵瑞星的核心原因。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