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官场小说 > 市委书记 >  上一页    下一页


  怪事,一把手当不了家。

  谁当家?也不是市长当家,而是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蔡峰当家。

  “都宁一大怪,书记、市长怕老蔡……”都宁大人小孩都会唱这首民谣。

  不正常。

  你能说不正常吗?谁遇到这种事谁都会尴尬。蔡峰是都宁元老级人物,都宁建地区时随吴春天到都宁市。吴春天当市委书记,他任区公所书记;吴春天当地委书记时,他也水涨船高当上地委组织部部长,之后,官至主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他是吴春天的得意门生,也是他的代言人。要办大事,找不到吴春天,找到他也是一样。在干部任用问题上,吴春天完全信赖他。他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他说谁不行,谁就不行,行也不行。吴春天不说一个不字,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久而久之,他的威信可与吴春天相提并论。

  吴春天走后,专员王大海接任书记,他荣升专员。当副书记时他就瞧不起王大海,如今两人平级,他就更不把王大海放在眼里。借口党政分开,他与王大海分庭抗礼。你搞你的一套,我搞我的一套。不商量,不请示,我行我素。王大海也不是吃素的人,你做得初一,我做得十五;你不仁,我不义;你有经济权,我有干部权。大比拼,大火并。相互制约、相互抗衡,互不买账,不分胜负。由半公开发展到白炽化。

  骑虎难下,都到吴春天那里投诉。他俩都是吴春天从外地带到都宁的干部,都是吴春天的嫡系。吴春天在都宁时,他俩相安无事,没想到不能配班。这是吴春天没有想到的。让吴春天当裁判,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手掌手背都是肉,于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和稀泥。不和稀泥又怎么办?和稀泥当然解决不了问题,必须牺牲一个,否则两败俱伤。吴春天的砝码偏向蔡峰,将王大海调到省农业厅任厅长。显然有失公平。惯常的做法是支走行政主官。蔡峰成了赢家,以为自己要当书记,喜上眉梢。

  谁当书记,吴春天还处在犹豫阶段。之所以犹豫不决,是怕王大海有意见。不让蔡峰当书记,都宁这块“根据地”就会“失守”。让蔡峰当书记,王大海不答应。任何人当书记都可以,就是不能让蔡峰当书记。非常时期也就顾不得昔日的交情,王大海跑到吴春天面前把蔡峰说得一无是处。这样他还嫌不够,又把匿名信递到仲知秋的办公桌。结果可想而知,蔡峰没有当上书记。不是王大海的功劳,也不是吴春天的阻拦。问题出在硬件上——蔡峰没有大专文凭。这是最新规定,让蔡峰这个倒霉鬼赶上了。只能说他没运气。蔡峰只有小学文化,字写得不太好看;后来参加文化补习,县一中发给他一个高中文凭。蔡峰没想到形势发展得这么快,要求这么高,高中文凭都不顶用了。虽然没有当上书记,但省委也没有从外地派干部。书记从内部产生,这是吴春天给蔡峰的一个补偿。

  吴春天对省委考核组的同志讲,重点征求老同志的意见,说白了就是征求蔡峰同志的意见。蔡峰也不谦虚,推荐了几个人选,同时着重介绍了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长余国光。余国光曾当过他的秘书,是他一手栽培的干部。推荐成功了,余国光当上书记。明眼人都知道,余国光当书记就是他当书记。他嘿嘿一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实践证明的确如此。蔡峰的威信空前高涨,都宁人奉他为菩萨。不久地改市。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不能和平过渡当市长。他真正后悔起来,早知道文凭管用就应该脱产上两年党校。过去让他脱产学习,他以为有人觊觎他的肥缺,顶着不去。现在后悔来不及了,真是因小失大,聪明反被聪明误。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服从安排,屈任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排名在市长前面。不久又来了一个文件,政府一把手在党内的排名必然是老二,他又由二把手降至三把手。不过,不管是几把手,他的绝对权威没有受到影响。市长也是他点头同意的。没有他的点头,谁也甭想当市长。陈时宜也是市长候选人之一,由于他作祟而作罢。程诗兴是由县级都宁市长一步到位升任地级都宁市长。

  也难怪书记、市长当不了家。

  责任不全在蔡峰身上,余国光也有责任。作为市委书记,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你不行使书记的权力,别人就要取代你,替你行使权力。毕竟蔡峰是市委副书记,他再怎么霸道也不能踢开书记闹革命。他想取而代之,还要考虑后果。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不是书记当书记的家是名不正,以书记的名义发号施令就会遭到拒绝是言不顺,没人按你的意图办事是事不成。只要你不肯拱手相让、俯首称臣,就没人能奈何你。然而没办法,余国光是彻头彻尾地怕蔡峰。

  这说明一个问题——威信不能任命。上级只能任命你的职务,不能任命你的威信。

  既然当不了家,那就让贤。仲知秋决定动刀子。

  谁是书记最佳人选?

  陈时宜浮出水面。

  仲知秋认准了陈时宜。第一,陈时宜是都宁人,又当过都宁市委副书记,既有干部基础又有群众基础,对都宁各方面的情况都熟悉,便于开展工作。第二,陈时宜为人正派、疾恶如仇,有能力还都宁人民一份安宁。都宁已成为不宁之地——枪声不断,黑恶横行,水货充斥,市场萧条,上访不断;不仅都宁老百姓深受其害,而且还波及到全国各地。游客对都宁退避三舍,客商不愿与都宁人做生意,来往车辆避道都宁而行。第三,陈时宜现任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查处过许多大案要案,有利于省委彻底解决都宁的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

  现在发现他也不晚。

  陈时宜没想到这么快就让他回都宁。

  “抓党风廉政建设同样可以为党建功立业。将军决战岂止于沙场?”他这样回答仲知秋。

  陈时宜不愿意回都宁。他已爱上纪检监察这一行。这三年,他过得很开心,打了三场大胜仗,亲手将12名贪官送进监狱,震动很大,影响很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你不是跟我提过要求,想回地方工作?”仲知秋不解地问。

  有这回事,那是过去了。刚到省城时,坐办公室有些不大适应。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仲知秋还以为他在怄气,怄三年前的气。

  “你陈时宜是不是还在生我的气?三年了,气还没有消?”仲知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实话告诉你,当时省委只想选一名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同志担任省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厅厅长。很多同志推荐了你,都宁市也力举你并向省委上报你的典型材料,加之你又是全国的廉政模范,于是,省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厅厅长就非你莫属。现在看来我犯了错误,只攻一点不及全面,更没想到中了别人的计。都宁有人想挤走你就像正愁瞌睡找不到枕头。你走后,都宁的班子没有了杂音,变成了铁板一块。班子安宁了,都宁却不安宁……”

  听仲知秋讲到这儿,陈时宜终于明白了三年前调走他的原因,同时也看出仲知秋是诚心诚意要用他,这说明他在省委书记心目中有位置。

  关键时刻想到你,这就是信任。

  他无话可说,爽快地答应回都宁。

  不过,不是一个人上任,还要带一群人上任——上访群众。

  这是规矩,不能因人而废。

  二

  车队在“玩龙灯”,又像在“扭秧歌”。

  坐车的人在用屁股跳“迪斯科”。

  剧烈的颤动丝毫没有影响坐车人的习惯。

  陈时宜靠在靠背上仍然在思考问题。

  一晃就是三年。转去转来转不出都宁。他热爱都宁这块土地,都宁是他的大本营,也是他的成长地。三年前,他是都宁市委副书记,也是全省最有名气的市委副书记。44岁当了四年市委副书记,可谓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在官场,年轻是个宝;年轻意味着前途无量。因为年轻,所以就有名气。当然,他的名气不仅仅是因为年轻,还因为他受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赞赏。

  十二年前,也就是1985年3月,老省委书记视察花山县。

  在听完他代表县委所作的汇报后,地委书记吴春天指着时任县委书记的他对老省委书记说:“这是我们全区最年轻的县委书记。”话音刚落,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仲知秋补充说:“也是全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老省委书记眼睛为之一亮,饶有兴趣地问了他的一些情况。听完介绍后,老省委书记诙谐地说:“你叫陈时宜,我看应是陈适宜。38岁当了两年县委书记,年龄适宜;复旦大学毕业,学历适宜;当过公社书记、副县长,能力适宜。”

  老省委书记走后,“三个适宜”在民间传开。

  出自老省委书记之口的“三个适宜”使他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