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3期

闪出映入眼帘的第一道亮丽

作者:蒋玉军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开头技法,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凤头”亮相,一叶知秋。开篇落笔,如果能够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那真是“心动神驰一瞬间,先声夺人看开篇!”
  1.单刀直入之开门见山法。开头不绕圈子,直接点题,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人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地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这种开门见山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先请看2008年高考上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他们》的开头: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考生直接将作文题“他们”亮相于开头,开门见山,入题直捷,一下子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扣题很紧,充分彰显了考生的作文应试技巧与能力。
  再请看出2008年重庆市高考一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的开头:
  在自然中生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的第一个解释便是“自然界”,这三个普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产生敬畏。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考生非常聪明智慧,借助词典对“自然”的解释,扣紧了文题的修饰语,为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人类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自然中生活”这一句,更直接地点明了文题;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不仅是一种状态,这还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本能”。
  2.激发好奇之设置悬念法。作文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致于急切地读下去。这样的置疑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这种开头技法在考场作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请看2008年高考江苏一高分作文《好奇心》的开头:
  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此文很清雅,很美丽。考生开头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表述对一个城市的好奇之心,晨雾里的探奇,石库门觅趣,对城市“风骨”的感怀,娓娓道来;泡桐花“绵软”、“轻柔”;“吱呀——吱呀”的橹声由远及近,由近而远,泉水叮咚,木屐“嘎嘎”……写得情趣盎然,“是什么在萌动?”“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这三个问句,设置了悬念,故意留下了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2008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的高分作文《好奇心》开头是这样的: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这位考生很有创新精神,开头第一节只用三字:“为什么?”言简意深,耐人寻味;但第二小节并未回答这一问题,接着又一疑问:“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更加激发起读者的狐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此“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设问法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
  3.描写刻画之烘云托月法。“描写烘托”法,它可以是场面描写,可以是景物描写,还可以是人物描写,好处在于能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抒情散文或记叙文。
  下面是2008年高考浙江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感受乡村》的开头: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这篇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运用了描写的技法,展示了精彩美妙的想象图画——“蓝天”“花海”“种子”“田园”等,幻变成一个神仙的境界,从写景状物人手,渲染了气氛,以此烘托了主题,展开议论,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再请看2008年高考江苏一满分作文《好奇心》如此开头:
  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只听见丝丝裂响在我的周身回荡……
  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正一板一眼地给他新收的徒弟们授课。
  那布满岁月沧桑的手滑过我的腰际,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老师傅凝神,对他的徒弟们道,这必将是景德镇最美的一件瓷器。
  接着,那沧桑而有力的手颤颤巍巍地在我光滑的周身上刻下斑驳的纹案。如游龙走笔一般,矫健而又苍劲。
  这里,考生开头便是一段特别的“描写”,更是超绝的“传奇”。烈焰腾腾的“开窑壮观”与冰清玉洁的“精美瓷器”在生命的瞬间,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了灵犀互启的对话,令人心旌摇曳,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这都得归功于描写的神奇力量。
  4.比兴排比之渲染蓄势法。文章开头使用比兴或排比的表现手法,往往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一下子就能把读者带到特定的氛围中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这样的方法古人早就广泛运用。
  2008年高考福建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渠清如许》的开头: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本文的开头使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自如,潇洒行文、紧扣中心,以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氛围之中,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材料较高的驾驭能力。
  再请看2008年高考福建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品江南》的开头:
  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憬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烟雨中难以自拔的人。
  看啊!“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憬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整齐的句式,俱增的气势,品味咀嚼之后,让人觉悟:没有诗,不成江南;没有诗意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诗意的江南;江南,从画意里走出的江南,水比酒还醇,意比画更深。这一切,都缘于排比技法的巧妙运用!这位考生文采胜花,才情似水,才或可与江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怎能不出一篇永生灵性之美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