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2期

都市,请不要拒绝我们

作者:胡秀娟




  我的老家在乡下。老爸在城里的建筑工地做泥水,老妈也在城里的大排档端盘子。
  老爸说:“乡下教学条件太差,干脆把娟子接到城里吧。”老妈说:“也好,看看能不能考上大学,混出个人样来,免得将来也跟我一样端盘子,嫁个老公做泥水,窝囊死了。”于是,我就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又惊又喜地从乡下闯进了城里。然而,问遍了城里所有的公办学校,人家都不肯接收,最后,老爸、老妈牙一咬,把我送进了一所所谓的“贵族学校”。
  一进校就发现,自己跟都市学生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我皮糙肉粗,寒酸土气,不会弹琴作画、唱歌跳舞,更不懂上网聊天,在衣着光鲜、水灵水嫩、多才多艺的都市同学面前,一下子就矮了半截。在都市生活比在乡下花销大得多,连吃水、上厕所都得掏钱。老爸、老妈赚的那点辛苦钱,既要交房租、水电煤气费,购买生活必需品,还要供养我和妹妹念书,赡养乡下的爷爷、奶奶,实在勉为其难。因囊中羞涩,我只得忍受着都市同学的冷嘲热讽和山珍海味的诱惑,专挑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买,常常几个星期不见一点荤腥。都市同学曾不解地问我:“乡下空气那么新鲜,又不像城市这么拥挤,你为什么要到城里来呢?”我听了,只能在心里苦笑。我们农家崽从出生起,就注定跟都市宝贝拉开了距离,都市孩子从小就跟现代文明、高科技打交道,而我们乡下孩子所熟悉的只是砍柴刀、粪担子。你们的父辈多可以一杯清茶、一叠报纸,办公室坐一天;而我们的父辈却多要脸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我们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可还没等农产品提价,工业产品立马展开反扑,直到把我们的钱包掏空为止……
  几年的都市求学生涯,我已经渐渐地融入了都市。乍看起来,我与周围的都市孩子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了。我虽然爱曾经生我养我的农村,但我知道,我目前的任务是安心读书,在高考这条独木桥上,竞争之激烈,容不得我有半点疏忽,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无暇他顾。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崽进入都市,成为都市的新成员。
  都市,多么希望你能更宽容地接纳我们这些农家崽,让我们感受到都市的更多美好!(指导教师孟晓东)
  
  ◆选材点评
  本文取材于农民工子女求学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一篇先有情感酝酿于胸,进而激发写作冲动的学生佳作。由于是有感而作,所以文章的主题是明确突出的。可是,要写好这篇文章,又要明确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详略取舍,就要以主题需要为目标。本文重点选写了自己与都市孩子在外表服饰、生活条件、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时展示了一些城市孩子的误解偏见和自己的忍辱负重精神。
  
  ◆布局点评
  这篇叙事散文,是按照事件发展和情感变化的明暗两条线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有条理。
  开头部分,写“我”作为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的动因。暗写父母承负生活压力的心情。
  中间部分,写“我”进城求学过程中在衣着打扮、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思想情感等方面遭遇的种种尴尬,以及“我”的独特感受。暗写自己的自卑心理。
  结尾部分,表达“我”忍辱负重的上进决心,呼唤都市人以更多的宽容和爱心接纳农民工子女。
  暗写自己的美好心愿。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质朴流畅,诙谐幽默,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人物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比如,开头一段“老爸”“老妈”关于研究“我”进城上学一事的对话。状物抒情方面,语言也比较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比如写自己和都市女孩对比:“我皮糙肉厚,寒酸土气,不会弹琴作画、唱歌跳舞、更不会上网聊天,在衣着光鲜、水灵水嫩、多才多艺的都市同学面前,一下子矮了半截。”文中还恰当引用所学课文中的句子表达情感:“我们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可还没等农产品提价,工业品立马展开反扑,直到把我们的钱包掏空为止……”。文中处处运用对比手法,充分彰显了农村孩子与都市孩子在生活上的明显差异。
  
  ◆主题点评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他们”,让许多考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被遗忘在都市角落里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体现了关注社会平民生活的人文主题。
  农民工,作为时代的产物,既满足了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对劳力资源的需求,更是地少人多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力的必然归宿。大批农民工的涌入城市,也为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不仅有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难等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有贫富地位等差别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冲撞。农民工,尤其是那些不甘贫困而求学自立的孩子,他们的脆弱尊严常常在现实面前遭遇严酷挑战。
  本文小作者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以自己在都市校园求学的辛酸经历反映了真实的一切,折射出农民工地位的尖锐性,同时表达了广大农民工子女的共同心声。文章彰显了关注平民生活的主题。
  
  ◆写作建议
  本文的突出特点主要在于语言的表达技巧。个性化、生活化的人物语言确实使文章增色不少。看来,作者平时很注意记录生活中鲜活生动的语言,这对于今后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希望同学们多到生活中学习语言,搜集素材,走出写作的困境;尤其在记叙描写文中一定要告别那种干巴巴、文诹陬的学生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