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2期

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

作者:刘克梅




  耶鲁法学院院长哈罗德对学生的寄语: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在这里,在耶鲁法学院所倡导的是:只会读书而缺乏人性是无益的,成功而没有人性是可悲的。
  别让你的技巧胜过道德。这不仅适用于耶鲁法学院,也适用于所有受教育者。哈罗德是在强调,我们可能成为事业成就不高者,但别成为道德追求不强者;我们可以淡化技巧的刻意追逐,但不能忘记对道德的精雕细刻。这就是爱因斯坦曾经谈到的,“当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学习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技巧、知识都会忘记,而唯有深厚的道德、品质、习惯才能“剩下来”,成为终身受用的“教育无形资产”。
  看看我们当今的教育,真正将道德发展放在第一位的,还有多少。我们不知不觉掉进了哈罗德“技巧崇拜”的寓言中:强化升学率,剥夺了孩子的童真天性;强化名校崇拜,扼杀了孩子的创造个性;推崇“分数好才是真的好”,将道德发展、性情高尚扔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已经有不少触目惊心的案例,有的孩子智商非常高,可感情却非常自私,不愿分享,不懂分享,只在自我小圈子中沾沾自喜;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会了请客送礼,懂得经营人际关系;更有孩子不会感恩,不愿感谢,成为了市侩主义的追随者。分数第一导致师生关系尖锐对立,16岁孩子竟无端杀死老师。这些年,腐败越来越呈现低龄化,20多岁的大贪官也屡见不鲜,个中折射的正是公共品质和理想信仰的迷失。
  “这就引出了我的最后的忠告:在求索自己为什么而奋斗的同时,也请深入地思考一下如何服务于社会的福祉。你将如何为公众的利益做出贡献?你将投身于怎样的公益事业?” 哈罗德的演讲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教育不是为了将孩子造成“工作机器”,而是鲜活的道德信仰者;不是赚钱的工具,而要成为公民理念的倡导者;不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和事业带来发展愉悦。
  哲学家约翰·罗斯金曾经说过:“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藉此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愿这种醍醐灌顶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改进。
  (野芳摘自《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