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1期

失意与诗意

作者:杨 然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熹微的晨光,熟悉的身影,荷锄徐行。不错,是我陶潜。随我行吧,走在这无路的山上,踩过厚密的落叶,听脚下腐朽的呻吟,看蟋蟀轻巧地越过脚面,寻头上纵歌的朱红小雀儿,触晨曦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身上的斑斑点点。天地是如此地惠顾我,遣来这多奇妙的使者传达自然的诗意。
  “山之青兮将滴也,水之澈兮鱼空游。天之皓兮不见云,人之污兮当避趋。”
  呜呼,莫以此为幸运所致也!山上虽有青天,人世黑云蔽遮;林间虽有明泉,人世流水污浊。有谁生来就愿意远离人群?莫言渊明厌弃尘世,分明世俗之恶不容我。墨黑岂令皓白在内,故将渊明放逐南山。说什么“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说什么“长安公子因花僻,彭泽先生是酒狂”,谁说借酒浇愁的只是诗人李白呢?醉则卧,卧则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趋。酒入愁肠,人入幻境,也只有在那儿,我才看到人居而互乐的桃源。这种苦涩的生活更多的是思想疆场的失意啊!
  不要以为我的失意与诗意有多矛盾,人生与生活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生艰辛,世道昏暗,以我凡人之力能奈若何?我既远离宦俗,何忧复存?我既远遁南山,何愁复存?无人与共,长伏案,奉书与古人对语;林间凄清,多啸歌,看水秀山灵。
  不错,失意人生,诗意生活。几杯残酒,数茎黄花,拈星为棋,与天对弈。
  [简 评]
  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被用滥的素材,但作者独辟蹊径,从失意人生与诗意生活入手,表明了心灵需要自我陶冶的观点。开端的场景描写作了有力的烘托,又与后文的尘俗描写形成了对照,凸显主旨。句式上整散交织,如第二段,整句“熹微的晨光,熟悉的身影”,散句“听脚下腐朽的呻吟,看蟋蟀轻巧地越过脚面,寻头上纵歌的朱红小雀儿,触晨曦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身上的斑斑点点”,读来抑扬顿挫。
  (指导教师薛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