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0期
状元有真学问的不多
作者:吴兴人
这个调查是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等人做的。他们历时8个月,对1999年至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高考状元情况作了调查和研究,统计高考状元有560人。应当说,调查的面是广泛的,数据是可信的。调查报告说,1999年至2006年的“高考状元”中,近一半选择上北京大学;选择清华大学的“状元”有195人,位居第二;选择复旦大学的“状元”有11人。调查表明:“高考状元”未必都是今后社会的佼佼者,倒是相反,不少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他们中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调查结论写道:“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排名第10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绝对不能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排名“在第10名左右”这个数字很有意思。这表明,这些日后社会精英者,在中学时的成绩是不错的,成绩居前,但不是名列榜首。因此,他们可以腾出相当的精力投入其他的思维空间,发展比较全面,投身于社会后的冲击力很大。
“高考状元”也者,只是高考分数得了第一。为了追求这个高分,他们往往把全部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你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不免顾此失彼,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为应付考试而去解许多怪题、偏题,即使得了高分,很可能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物,而他们本身的创造性、想象力、彩色思维,则很可能被抹杀了,而后者正是培养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高考状元”多数只有分数的优势,他们一旦走向社会,其死读书的短处就显出来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不是全部)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
状元有真本事的不多。这一点,古往今来,可谓是所在多有。他们写的及第文章,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状元做了大官,能写出传世之作的,为数也不多。能收入到《古文观止》中的,也可谓是凤毛麟角。明代的杨士奇,累官至左春坊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历官五代,常辅太子,是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一辈子只编了一本《东里诗集》。他的诗文多以润饰太平、虚美鸿业为旨归。清代评论家钱谦益评论他的作品道:“今所传《东里诗集》,大都词气安逸,首尾停稳,不矜丽句,太平宰相之风度,可以想见。以词章取之则末矣。”这还算是好的。还有些人中了状元后,出任高官,学问丢了,坏事却做了不少,成为遗臭万年的奸臣者,也不乏其人。宋代的秦桧、蔡京都是状元出身。
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高考状元”都不可取,而是说,我们不必过于追求分数,不赞成死读书,不要把“高考状元”看得过重。分数是要的,学历也是个好东西,但过于看重分数、学历,有时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
(紫陌摘自 《新民晚报》)
点读:见解独到,材料新颖。谈故论今,发人深思。当前教改当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