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0期
人之常情
作者:天津一考生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吗?”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有的人为了权力地位不停地“奋斗”,以致贪欲无限——人之常情嘛;
有的人为了金钱物质委身于权贵豪门,抛弃了自尊——人之常情嘛;
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屈从邪佞淫晦,出卖着灵魂——人之常情嘛……
古往今来,人海茫茫,“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却成了高贵者的墓志铭”。
但是,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些被后世敬仰的先人超越了“人之常情”的樊篱,走向了永恒。
两千多年前的贝加尔湖畔,一位老人正深情地遥望着东方,那根光秃秃的杆子还紧紧地握在手中——汉代使节苏武,曾经的才俊英杰,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叟,多少人,多少次以人之常情来劝服他,但只能认为他不懂人之常情。
也正是他的坚守,他的执著,竟然让单于不愿放弃对他的纳降,哪怕他与一群公羊困守在苦寒之地,艰难度日。
卫律来了,他讲述的理由最符合人之常情:“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生活无忧”。但苏武回答他的是不容选择的坚贞——宁愿自杀成仁。
李陵来了,曾是至亲好友的知几,将人之常情的深刻表露无遗:“皇上好大喜功,杀人不问功罪,如此受难守节,内心怎能平衡?”苏武绝然要以死告慰君王的举动只能让劝降者羞愧而去。
不愿与凡俗的人之常情同流合污,苏武以十九年的忠贞坚守,诠释了另一种人生的伟大,成就了旷古英名。
即便是云拨日开,苏武回到了朝思夜盼的祖国,他也没有据此为功,推却了能到手的高官厚禄,辞官回乡。又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随便任何要求都是人之常情的所为,他又超越了常人的思维程式,成为千百年传为美谈的丰碑。
时空转换到当代的南非,又一位制造神话的民族英雄进入我的视线——曼德拉。为了南非独立与自由,身陷囹圄二十七年,与种族主义做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当正义的呼声迎接六十四岁的他,在自己的国土上当了主人时,他没有自恃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功劳,急流勇退,舍却常情,不再继续担任总统的职位,甘为年轻人担当着人梯。
一个个伟大的身躯,用超越人之常情的境界,书写着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
这该是怎样一个伟大啊!
【名师点评】
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三段话指出了三种站在正义反面的“人之常情”,起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的效果。作者一起笔就犀利深刻,举重若轻,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显得入木三分,颇有鲁迅先生一样的大家笔法。
从第五段起,作者笔锋一转,把文章的内容从对丑恶的揭露自然过渡为对“伟大”的赞美。文风也随之变得清新流畅、饱含深情。
写作时作者没有泛泛地罗列铺陈材料,而只精选了“不愿与凡俗人之常情同流合污”、守节不渝的苏武以及“不屈不挠地争取自由和独立,却又能够急流勇退”的南非英雄曼德拉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这样写就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论证更加详尽,内容更加充实,感情更加厚重,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有情,因此能够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憾和极强的感染。
(荐评教师 李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