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9期

孔子是奥运精神的“拯救者”

作者:沐 童




  据说,季羡林先生建议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开幕式中应当出现孔子的形象,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于是,反对者揭竿而起,立刻对“孔子进奥运”骂得不可开交。我原本觉得这是一个没什么讨论价值的话题。可是,当我看到一些令我匪夷所思的“反对理由”之后,改变了主意。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人对中国文化、对儒学、对孔子怀有如此令人费解的误会,乃至仇视,才促使我加入了赞成者的行列。
  纵观反对“孔子进奥运”者的所谓“理由”,大致可以归纳出两条脉络来,一条是在“孔子”身上找麻烦,一条是在“奥运”身上找麻烦。不妨分别检视一下。
  找孔子麻烦的人,无一例外认为:抬出孔子,不但无助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反而“会扩散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这个表达方式,在“文革”时期是如此常见,以至于今天再看到竟有点眼生。一位资深媒体评论人、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孔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效忠皇帝,甘做顺民……时至今日,仍在困扰和阻碍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不分青红皂白地鼓吹宣扬“孔学”,无异于为封建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为封建独裁专制招魂。
  我已经不想再锱铢必较地指出这一大段为孔子“盖棺定论”的说辞有多少错误之处,任何一个读过高中历史的学生,如说出这样的话来,都该被罚抄写。仿佛这位先生不是在讨论儒家思想,而是在为孔子“政审”。至于此人在文中口口声声称孔子为“孔幽灵”,让我有点想抽人的冲动。这位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是中国当代的“上流文化人”了,尚且如此迷恋鞭尸圣人的感觉,可想而知那些无辜的、没有话语权的普通民众,对儒家文化的误解又有多少?!
  第二类反对者,是在“奥林匹克精神”上做文章,这无疑更加高明,也让我更加钦佩。但同样站不住脚。这些人认为,发端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宣扬的是一种竞争、进取的精神和民主自由的理念,儒家思想与之相抵触,所以不应抬出孔子。在我看来,这个观点,就是试图阻止中国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留下烙印,为西方的“主体文化”让路。或许我这么说有点霸道,但我认为,奥运会一百多年来辗转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各种文化样式来丰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与西方的一切进步理念都不抵触。相反,我倒认为,过分强调竞争的运动精神恰恰缺少的就是“仁”的调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帮了奥林匹克的大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拯救者之一,老外不但没什么可挑剔的,反而会感激中国人。让西方人通过孔子了解中国,总好过通过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当然,在奥运会上抬出孔子,只不过是个形式,原本便无所谓有无。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形式,一切内涵都无处落脚。我所主张的,并不是崇拜孔子这个人,他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制社会,你用21世纪的标准去衡量他,不出问题才怪。我们应当推崇的是孔子所代表的一种精神:“仁”。如果有一个理念,可以最有效地代表中国文化,让西方人了解和崇敬中国文化,那就一定是孔子的“仁”,这一点无可厚非。“五四”和“文革”我们两度打倒了孔子,造成了触目惊心的文化断裂。而今,这种幽灵般“自毁长城”之风再度风靡主流话语,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境之下,就算是形式,也有必要走一走。
  我很遗憾地看到,热衷于侮辱中国文化的人,竟然大多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在全世界的老外都在着迷地到当地的孔子学院上课、把《论语》作为案头常备书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化精英们竟然一次又一次地试图阉割自己的传统,放肆地往自己的历史文明中泼污水,让人无法理解,亦无法容忍。
  我相信,若孔子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世界各地的朋友对我们只有理解与敬重。适得其反的是,若国人以孔子为耻,用自卑的大皮鞋把他踏得粉碎,我们才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晋华云摘自《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