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8期

爱心反馈

作者:绘 丹




  一所中学在高一入学分班测验中,出了两道附加题,特别标注:本大题不计入总分。第一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乐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成年后你们打算怎样安排父母的生活?第二题:如果你的朋友曾经对你很好,可突然有一次做了一件伤害你的事,而且伤得很重,你会怎样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做这两道题:既然“本大题不计入总分”,与其在此花功夫,还不如认真检查一下知识考查题;还有一些学生即使做了,也只是三言两语,原因当然还是这个特别标注。
  当然,也有许多学生做了这道大题,而且分析得有条不紊:年轻人不太乐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是因为沟通上的差异;长大后当然会更多地去理解父母,如果条件好,会让父母过上好生活;朋友伤害了自己,应视情况,如果是一般的矛盾,当然应当设法化解,因为毕竟是好朋友;如果伤害得很重。是原则上的矛盾,自然没有再相处下去的必要。
  有的学生回答得很明确。比如:无论和父母有怎样的代沟,他们毕竟生我养我并给了自己关爱,成年后一定要孝顺父母,把他们安排在自己的身边;朋友即使伤害了自己,也会把他当作朋友,因为他“曾经对我很好”。人要学会知恩图报。
  后来,人们才知道出这两道附加题的用意。原来。学校要设立一个免费入学的宏志班,成绩和这道题的答案都出自家境贫困者,才有资格进宏志班。结果有的孩子,其他条件都符合,但出现了前三种情况,最终没能进入宏志班。
  校方的解释是: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不管你学习多努力,也无论你家境多贫困,都没资格得到他人的帮助。
  这让人想起了另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老人,准备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去资助贫困学生。他先买了书分别寄给了20个家境贫困的孩子,并标明了自己的住址和姓名。书寄出后,只有一个孩子给他回了信。孩子在信中感谢说,虽然不认识老人,但收到老人的书感到很温暖,衷心地感激来自陌生人的关爱。
  结果,老人决定只资助这个给他回信的孩子。老人分析道:他能理解那些不回信的孩子,可能是学习紧张,也可能觉得一本书对他们没什么帮助。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不懂得回报的人,即使再贫困,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同情。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心同样需要反馈和回报。
  (孤水荐自《发明与创新(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