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7期

贴近生活,关注成长

作者:唐惠忠




  “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在扑朔迷离的光环消退之后,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如期面世,作文试题也以其朴实而不失个性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综观2008年作文命题,可发现如下特点:
  
  一、从命题形式看,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
  
  在全部18道试题中,标题作文8道(分别是:上海卷——“他们”、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天津卷——“人之常情”、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江苏卷——“好奇心”、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以及浙江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新材料作文8道(全国卷甲卷、乙卷、新课标卷及北京卷、江西卷、湖南卷、福建卷、辽宁卷),话题作文2道(分别是:四川卷——“坚强”、山东卷——“春来草自青”)。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命题形式间呈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部分“标题作文”套用“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上海卷、湖北卷、浙江卷、重庆卷);“新材料作文”则继续沿用“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的“三自”要求。命题专家的意图非常明确: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只是考查形式,其考查功能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从思想内容的指向看,突出了以下方面
  
  如果从思想内容的层面将作文题归纳一下,主要有这么四类:
  第一类是直面现实、聚焦热点型的。原则上讲,高考作文命题会有意回避社会热点。这样做,既有避免猜题押宝的意图,也出于杜绝假话、空话、套话的考虑。但2008年全国卷甲卷关于“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的新材料作文、四川卷“坚强”这道话题作文等,偏偏紧扣时代脉搏,直击当前热点。仔细想来,在过去的将近一个月中,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极大的磨难。正是在这种磨难中,国人爆发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对民族精神一次全方位的检验,在考验面前我们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与赞扬。就这个意义说,这两道题命得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类是体察人生、关注成长型的。比如上海卷的标题作文“他们”,看似浅近,实际上体现了要求关注社会、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的厚重的思想内涵;又如辽宁卷的新材料作文题,先提供“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中的五个数据(前三个针对文明素养,后两个针对立身处世),然后通过三个“有人认为”呈现评议角度,其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个性与社会公德间的辩证关系。此外,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感受乡村”、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也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扣住构建和谐社会,引导考生结合日常生活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这类题重点不在考查学生文史知识的积累,而是检测他们体味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
  第三类是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比如江西卷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显然是从“生态平衡”方面设题的;由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也容易想到“天人合一”的命题。又如全国卷乙卷关于“海龟和老鹰”的新材料作文,中心非常明确:好心的游客对幼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正面的启示则是务必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
  第四类则侧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论理中的一种思辨性。比如江苏卷的“好奇心”,指引考生言说“好奇”(包括思考、质疑等)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全国卷新课标卷的“母女三次养鸟”,着意让考生思考“目的”与“效果”的关系(即“一种行为本来是出于‘善’的目的,可由于对行为本身考虑不周,结果事与愿违”);而福建卷的新材料作文“果汁·咖啡·矿泉水”,分别对应着三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这些都体现出高考命题对思辨能力的重视。
  
  三、在开放性、限制性的结合上把握有度
  
  高考作文命题,限制与开放是一组矛盾:不开放,难以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写作,考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来;不限制,什么内容都可写,则宿构、抄袭必然泛滥成灾,有失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而限制必然影响开放,因此协调限制、开放的关系,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始终是命题者追求的目标。2008年多道作文题,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比如上海卷的题目,“他们”是复数,决定了要写多个人;再根据提示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补全题意的话,其实是规定了写“关注他们”(就是说,并非随意地写几个人之间发生了某件事,就算符合题意),这是试题“限”的一面;而在“他们”是谁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国人、洋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只要“他们”间有某种关联即可(具体的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相同的身份职业、类似的地位处境等),这就充分体现出“放”的一面。再如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就能力考查而言,它也有一定的审题要求:首先应明确关键词“不”的含义(“抵制”“反对”“拒绝”等),其次应落实“轻易”这个关键词(“轻易”意味着应区分情况,作出恰当的、合理的选择)。在立意选材上,此题可开掘的空间又很大,限制与开放的程度同样把握得恰到好处。
  
  四、从文体选择看,相对前些年的“文体不限”已增加了限制
  
  比如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重庆卷、广东卷、浙江卷等,都规定不能写成诗歌;天津卷规定“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江西卷要求“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湖南卷限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山东卷在“要求”中特别提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事实上,即使是没有明确作出限定的,也强调文体特征——“文体自选”对体裁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便于考生自己选择。
  
  五、少数题目存在瑕疵
  
  比如江西卷的试题点击人与环境这一关乎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存在缺点——与考生生活存在不小的距离。不少考生只知“非典”爆发可能与吃野味有关,对洞庭湖鼠灾则知之甚少。这样一来,本题就与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样,主要引考生往“虚”的一面想象(有些考生难免胡思乱想);临场写作时,不少考生会为“难为无米之炊”而发愁。又如山东卷的话题“春来草自青”源于禅语,过于“玄”了点、“虚”了点,考生审题时较难找到切入点,真正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结果容易双脚离地、凌空虚蹈或者牵强附会、无病呻吟。
  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稳中有变”。展望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还会呈现“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局面,还会继续倡导自由表达、展示个性的写作(个别省市仍会规定体裁)。衷心希望广大考生养成观察、体验、积累的良好习惯,把埋头读书与放眼生活结合起来,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身边的人与事;同时,扎扎实实训练正确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