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5期

妙用修辞增魅力

作者:宋希学




  语言是文章的肌肤,是读者看到一篇文章时首先感知的对象。我们每个人在写作时都应该想办法创新你的语言,使之充满魅力和亮色。本文着重说说恰当而巧妙地运用比喻对作文语言创新的意义。
  一是妙用比喻
  比喻是汉语运用中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使用形象化的比喻手法。荀子《劝学》的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连串的比喻,把最难摹写的乐曲呈现在读者眼前。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使用的比喻更是鲜明,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再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鹰;尝试是大浪迭起时海面上勇往直前的那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
  作者一开始就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一开篇,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是妙用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如《转折》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
  “究竟什么是转折?”
  我问那串永不停歇的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穿透岩石的最后一滴水。”
  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折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绿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
  作者借形象包蕴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三是妙用排比
  排比本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方式,然而,一旦我们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文章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从而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达成文章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音韵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则特别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就很好的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来说理。排比句式在文中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排比可用于句子,也可用于段落。
  如对于作文题《多解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开头:
  幸福是什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金钱,但我看到当一些人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挣钱而腰缠万贯,却发现世间还有许多金钱买不到东西时,我迷惘了。
  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美女,但我看到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国色天香,待跪在美女裙下,却发现美女也有衰老的时候,我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
  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权势,但当我看到一些人疏通官路、官位显赫时,却发现当官不为民做主被百姓戳脊梁骨,不如回家卖红薯时,我明白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三个排比段整齐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开篇就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是妙用引用
  谚语、诗词名句、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炼、含意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炼和生动。在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
  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部分是这样引用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五是反语美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者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这种形式在文章中恰当的使用,往往能带来较强的犀利性和讽喻性。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我们学习这一修辞手法的最佳范本。读《拿来主义》,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作文的生命力在真情,在创新,而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妙用修辞必能使文章不落窠臼,脱颖而出,魅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