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3期

楼间流年

作者:浙江某考生




  我们的楼层,排排耸立,以西方的形式。刚硬的线条,不加雕琢的框架,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宽敞的空间,是中世纪教堂传出的颂吟;卷曲的帘幕,褶皱如浪般起伏的床巾,是莎士比亚仲夏夜浪漫的遐想。我们以西方的姿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驻足,驻足在富丽的幻想和精神的迷醉里。而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古建筑,正带着五千年的回忆消逝,消逝在历史中。
  我来到尘世的一角访你。你的红漆剥蚀,朱檐挂网。不再,你如历史鼎盛时的红颜韶华不再。我抬起头,任破碎的阳光重重砸在脸庞。仰望,如稼轩望到你残落的容颜。杜鹃声切,长门宫怨;纵然千金买取相如赋,徒留旧人哭。时间的流水带走武帝的功绩,你的金屋;你的歌声还在萦绕。怨在重楼。
  我缓步攀登,遗落了一级级空荡的跫音,像岁月之鞭驱赶历史的车轮,辗过一个王朝的衰亡。大军兵临城下,有义勇如汉景帝,成就稳固的帝业;亦有昏庸如陈后主,自弹着《玉树后庭花》,任泥沙滚滚,淹了雕梁画栋,埋了万里江山,葬了人民对一个王朝最后的信心,民怨如在耳畔。恨在重楼。
  我且停且行,抚过这些历史的积淀,不觉来到楼顶,恍如华夏行到了盛唐。唐明皇创造了一个盛世,无论是物质的富足抑或精神的满溢。而一切升到峰顶的事物都有掉落的危险。当李隆基携着杨贵妃恣情霓裳复六幺时,佞臣的心已在膨胀,并终化为一场骇人的波涛,楼上歌舞升平,楼下草木萧萧,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象。悲在重楼。
  我披开绣闼,俯视雕甍,景随境迁,千年的情未改。登楼,从为赋新词到览尽世间愁,我的心随你起着波澜。落日,鸿鸣,无论是辛弃疾,还是柳三变,或更古的王粲,愁是系在楼上的千年的解不开的结。为了楼的禁闭结构,我们民族的心也为之闭了千年。愁在重楼。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着东方从始至终的怨、恨、悲、愁。这个封闭的意象,随着历史行了千年。当它终被实用主义的西方思维所取代,或者说终于在物质形式上停止了前行,我们不必感到恐慌。因为,它已深入多少代人的骨髓,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锁住了东方人善感的心。远去的,消逝了;一切珍贵的,却在行走中积淀,并蓄势着华夏文化下一次在世界范围的振兴!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楼,正如一切普遍意义的事物,它放下了陌上的繁花似锦,放下了章台的翠柳荫荫。放下的,逝了,而它本身携带着的文化,却在消逝中前行。
  
  附: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简评●
  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观楼到登楼,在登楼中感悟传统文明的消逝,进而思索:远去的,消逝了;一切珍贵的,却在行走中积淀,并蓄势着华夏文化下一次在世界范围的振兴!进而以梵志的话为契机,由眼前到将来,进一步深化了题意。在登楼的遐想中,作者由现象到本质,领悟了怨、恨、悲、愁的情绪,并归结到楼“封闭”的意象上,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许 昆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