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3期
我所遇到的“帮助”
作者:吉林某考生
小学三年级,那时我9岁。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顽强,下雨天也不让妈妈送,自己撑着伞去上学。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屋檐下有一个男人正焦急地看着雨帘。我们的目光在雨中对碰,我仿佛知道他正在急着上班,却被雨阻在路上;他仿佛读懂了我眼中的善意,不用分说,一个箭步跨了过来,一把抓住我的手,把伞高高举起,说:“小朋友,咱们快走!”我虽然没有回答他,但却努力把伞举得高高,不让雨伞碰到他的头……一直到了他的单位门口,他连说“谢谢”,又亲了我一口才离去。
初中时,姥姥病了,妈妈让我带些东西去乡村看望。公共汽车上乘客特别多,我不仅没有座位,而且货物架都塞得满满,我连背的,提的,抱的大包小包也没有找到地方放。汽车在百余里的乡间公路上颠簸,我的身体前仰后偃、忽左忽右;又担心给姥姥带的桃子、香蕉等水果被挤坏,就躲躲闪闪,不一会儿就被弄得汗流满面、十分狼狈。这时,一位阿姨主动让我把包放在她的腿上。当她知道我是给姥姥带的东西,更是用爱怜、鼓舞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现在回忆起来仍让人感动。
今年“五一”长假,为了补课,大伯在省城给我找了个特级教师。说好大伯家来人接我,可下车5分钟后,还不见接站的人来。我赶忙打电话,不料刚刚拨通,手机就没电了。我心里非常着急,东张西望之余,竟然冒冒失失地拦住了一个女人,问道:“大姐,你能不能借给我手机用一下?”她狐疑地看着我:“干什么?”我赶紧把自己手机屏幕打开让她看看说:“我的手机没电了,亲戚马上要来接我,我得告诉我的位置。”我努力做得自然些,可在她审视的目光下,脸还是慢慢地发烫起来,并且,已经做好失败的打算。然而,她仍从手袋里拿出手机递给我。我糊里糊涂地打通了电话,又糊里糊涂地将手机还给人家,好像连一声“谢谢”都忘记说了。
上述三件事都是我的亲历,我不知道与我共同打伞的男人是谁,也不知道让我在她腿上放东西的阿姨、借给我手机使用的大姐是谁,可是我们之间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帮助与被帮助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直感动着我。佛家曾说:施与受是同样幸福的,在生活中常存善念,即使是很小的善举也会令人心里温暖、恒久不忘。“莫以善小而不为”,“该出手时就出手”,记得别人的好,也记住对别人好;别忘了伸出援助的手——哪怕他(她)是生命中陌生人。
●简评●
本文所以获高分,值得借鉴处有三:
一、立意准确、选材典型。准确地确立出“帮助人有益,要学会帮助”的观点;所讲述的三件事都是亲身经历,既真实可信,又满足了设题人考查“青年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需要。
二、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抓材料关键以议论切入,引出写作内容,再由小学而初中而高中讲述,材料安排井然有序,最后总括归结、强化主题,并在点睛式议论中将其所寓之理推至更为深广的层面。
三、简笔勾勒,形象鲜活。不足千字的小文写人,其形象难以丰满,如果做到“形象鲜活”就很不错了。文章写我的三次经历,“努力高擎伞”、男人连说“谢谢”,有形象;“我车上狼狈相”、“阿姨爱怜看着我”,有形象;我“冒失拦女人”、“用完手机不说谢”也有形象。如此,已属难得。(张国学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