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2期

一颦一蹙最传情

作者:曹保顺




  在记叙文写作中,神态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牵涉到人的整体形象,如眼神、动作、肖像、服饰以及某些生理特征等的描写。这些描写往往饱含着作者的爱憎感情,通过人物的一颦一蹙的变化透视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性格、身份、经历,会造成人各不相同的神态,即使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同一件事情中,他们的神态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单纯的神态描写是没有的,它必须结合各种情况才能完成。
  结合人物性格。如《红楼梦》里,写到湘云给袭人带来绛纹戒指,黛玉笑她在“前日”没有让人把袭人的一同带来,“是个糊涂人”。湘云作了一番分辩。这时,宝玉、黛玉、宝钗等几个人都笑了:
  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黛玉听了,冷笑道:“她不会说话,就配带‘金麒麟’了!”一面说,便起身走了。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宝钗抿着嘴儿一笑。宝玉听见了,倒自己后悔又说错了话;忽见宝钗一笑,由不得也一笑。宝钗见宝玉笑了,忙起身走开,找了黛玉说笑去。
  在这里,作者写了各种不同的笑。虽然大家都在笑,但由于思想、性格的不同,笑的都不一样。宝玉的“笑”,是亲热的“笑”,宝玉和湘云从小好玩笑,他听湘云还是像过去一样说话,有一种亲切感。黛玉的“笑”,是妒忌的“笑”,黛玉多疑,湘云带有“金麒麟”,她担心宝玉会在麒麟上生隙,所以她听到宝玉称赞湘云,顿生妒忌之情。宝钗的“笑”,是幸灾乐祸的“笑”。宝玉看见宝钗笑,“由不得也一笑”,这是自我解嘲的“笑”。宝钗见宝玉笑,忙走开,找黛玉“说笑”去了。这一“笑”,是掩饰自己与宝玉的相视一笑。同是对湘云这段话的反映,由于性格不同,宝玉、黛玉、宝钗“笑”的方式和“笑”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真是各尽其态。
  结合不同情况。人物,由于性格不同,神态就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其神态也不尽相同,写时也应注意写出差别来。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婴宁的笑的描写: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婴宁性格上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笑。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她在不同情况下笑时的声音和情态。“闻户外隐有笑声”,这是由远及近。“户外嗤嗤笑不已”,这是在门外。婢推之入时,“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后,她是“忍笑而立”。听婢语,她“又大笑”。出去时,“以袖掩口”强忍着笑。至门外,“笑声始纵”。作者对婴宁在不同情况下的“笑”,真是描写得惟妙惟肖。
  结合他人眼光。要写好人物的神态,除了客观性介绍、叙述和描写,还可以结合他人的眼光来写,使要写的人物神态更加传神。如《水浒传》中有一段对鲁达的神态描写就是这样的:
  首座与众僧道:“这个人不似出家模样,一双眼睛却赁地凶险!”首座众僧禀长老说:“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长老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清静,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也!”
  这段话中写鲁达的神态,全是在对话中进行。说话的人是众和尚。他们用各自的眼光来看鲁达:“一双眼睛”,十分凶险;“形容丑恶,相貌凶顽”。虽寥寥几句,却使读者感到此人不同凡响。尤其是作者借长老之口,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鲁达的性格和品质。
  
  祝福你,孤雁
  张 波
  
  矮矮壮壮的身材,打满了补丁的衣衫,脑袋深埋在蓬乱的头发里……好几年了,我的脑海中始终抹不去这个身影。
  那是一个冬日,他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当班主任介绍他时,他正站在讲台边搓着手,鼻尖冻得通红,一副窘迫的神态。
  “张辉健,坐那个位置吧。”
  老师随手一指,他便成了我的同桌。看着他的铅笔头、黄挎包和连背面也写满了的作业本,我不禁惊讶地问道:“这就是你的文具?”“嗯。”他低着头应了一声,便捧着课本看了起来,憨憨的样子怪可爱的。
  日子一天天地逝去,他却总是离群索居,独自学习,闲时也总是望着天空出神。
  “走,一起玩去!”我曾对他说。
  “我——你自己去吧。”他的眼里闪现出一丝兴奋,但转瞬又充满了黯淡的神情。
  慢慢地,我明白了:他并非那种所谓的“穷山沟的金凤凰”。尽管每次扫除都是他干到最晚,尽管每天上课他都最认真,但,他只是如此平凡的一个穷学生,甚至总是失败。
  记得每次发卷时,他都是低垂着头,忐忑不安地听老师报着分数,有些惶恐,又带着希望。
  “张辉健……又没及格。咳,怎么搞的?”老师冷漠的声音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心——一个小得可怜的希望。他轻轻地一颤,头也埋得更深了。
  在老师的冷眼和同学的嘲弄中,他沉默着。然而风波还是来了。
  毕业前的一个秋天,风萧萧地吹着。打着冷颤的他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这次测验你又没及格!想拖全班的后腿吗?”“不是的,老师……”“还狡辩!你经常旷课、迟到,又是怎么回事?”“我……家里有事……”“谎还撒得蛮像嘛!怎么,还哭了?哭也没用,明天把你家长叫来!”沉寂,死一般的沉寂。
  终于,他出来了,泪水已挂满了腮帮。“没事吧?”我问道。“唉。”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嘎——”天边隐约飘来一声雁鸣,大雁南迁了。他怔怔地循声望去,无声地哭泣着,为离队的孤雁,也为自己。
  第二天,他没来上课。我有些着急,可老师和同学却很漠然:在他们眼里,张辉健不过是“拖后腿”的差生而已。
  他,终于走了,就像一只孤寂的雁。
  不久,我身边的空位置便由别人填上了,但我心中却永远留下了一个空缺。
  又是一个秋季,大雁南归了。我终于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从歪歪扭扭的几行字里,我明白了一切:一个贫穷而又离异的家庭,一个充满生机与色彩的理想,和痛苦之后一次仍未结束的流浪——在远方的小煤窑的地道里,他正弯曲着身子,吃力地拉动着煤筐,咬着牙,咬着牙……
  萧萧的秋风吹过,又听见远处雁叫声声。抬眼望去,在苍黄的天空中,一只孤雁正扇动着翅膀,它悲鸣着,努力地飞着,飞着……
  孤寂的雁,你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雁阵的。飞吧,孤雁,我衷心地祝福你,孤雁!
  
  简 评
  本文以神态描写开头,勾画出一个出身贫穷而又无人关爱的学生形象。“低垂着头”“忐忑不安”写出了他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头也埋得更深了”揭示了他内心的惶恐和无助。字里行间溢满了对同桌的关心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