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0期

易中天品三国:俗品?雅品?

作者:刘 聪




  易中天,一位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品读三国历史而一炮走红、名震全国的厦门大学教授。
  因为出名也招来了些许骂名。骂他者何许人也?为首者当属某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他在《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一文中说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是嚼,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嚼一气。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斗智、斗勇、斗狠,只是三国表面上的东西,也是中国人表面上的东西,三国中的人物,如此讲解,就是没有政治信念、没有道德底线,没有人格操守、没有超越性信仰的粪土之徒。这样讲,就把三国讲庸俗了。讲三国,要讲人,更应该从中品出一点有关天、地、神的大义来,做学问是件雅事,还是要雅来解决。总而言之,纵观这位葛教授的文章,其对易中天品三国的看法只有四个字——粗、俗、鄙、浅。
  据说,曾有人在第一时间将此文章交给易中天看,易教授看完之后莞尔一笑,未做任何回应。其实在我看来,易教授对葛红兵是做了回应了,而且不多不少也是四个字——懒得理你!
  易中天一语未发,那是他胸怀大度,可作为一名铁杆“乙醚”,我可就有一肚子话要说了。
  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创建时的目标十分宏大:为大众普及知识。当时还有一句宣传口号: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此,栏目组雅到美学、哲学,无不通通涉猎。而主讲人也个个来头不小: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然而收视率却异常惨谈。有人捶胸感叹:“为什么阳春白雪的东西总是曲高和寡?”后来还是百家讲坛策划人解如光一语道破天机:“百家讲坛节目做得不错,只是做得过专、过雅,从而和百姓之间产生了距离。”于是栏目组改换思想,换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了,从此不仅收视率一路飙升,还诞生了刘心武、阎崇年、易中天等一大批深受大众喜爱的学者。
  易中天教授的“品”,我这个三国迷看得是津津有味。我想正因为易中天没有板起脸来“严肃地讲”才有这么多观众,否则怕是没人要看的。葛红兵一再强调要把三国“严肃化”真不知是何道理。易中天品三国,“娱乐”的句子听过几句,例如曹操是北方军事集团的“CED”之类,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庸俗化”和“粗鄙化”反觉得趣味盎然,实为大雅也!
  至于说易中天品三国混嚼了小说和历史,我又不能苟同。《三国演义》是小说,其内容经典而不真实。也正因如此,易中天的品三国才不断交织着史实性质的《三国志》和野史传说性质的《三国演义》,这事实上正是易氏品三国的特色。
  其实很多史书中的内容是充满了瞒和骗的,例如明洪武帝朱元璋,因为《孟子》里有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条句而龙颜大怒,下令删《孟》。强权之下,哪还有什么真实的历史!面对经过矫饰的历史,戏说一下又有何妨?易中天以娱乐化的方式揭下历史的遮羞布,撕破历史的伪善面孔,何辜之有?而且他能挣脱窠臼,讲出新意,多一点平民色彩,少一点高高在上,多一些和颜悦色,少一点正襟危坐,这岂不比那些一贯板起面孔、故作高雅,以至于离人万里的所谓史学专家亲切得多?
  易中天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不摆放姿态,不故弄玄虚,不拿一些专门的用语来蒙人,而是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做大众文化,难道一定得板起面孔才是做学问?
  雅,那自然是一种境界。然而易中天的“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学识、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是当之无愧的“大雅”!那些无人知无人晓而又自称史学专家的人,妄图模仿李敖、王朔等以骂人而闻名,其行为才当真是东施效颦、俗不可耐,其结果也必然只会贻笑大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