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0期

早安,先生 等

作者:方 宁等




  早安,先生
  ● 佚 名
  1930年,西蒙·史佩拉传教士每日习惯于长时间地在乡村的田野之中漫步。无论是谁,只要经过他的身边,他就会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问好。
  其中有个叫米勒的农夫是他每天打招呼的对象之一。
  当传教士第一次向米勒道早安时,这个农夫只是转过身去,像一块石头般又臭又硬。在这个小乡镇里,犹太人和当地居民处得并不大好,成为朋友的更绝无仅有。但这并没有妨碍或打消史佩拉传教士的勇气和爱心。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他持续以温暖的笑容和热情的声音向米勒打招呼。终于有一天,农夫向教士举举帽子示意,脸上也第一次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好多年,每天早上,史佩拉都会高声地说:“早安,米勒先生。”那位农夫也会举举帽子,高声地回道:“早安,西蒙先生。”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纳粹党上台为止。史佩拉全家与村中所有的犹太人都被集合起来送往集中营。
  从火车上下来之后,他就站在长长的行列之中,静待发落。在行列的尾端,史佩拉远远地就看出来营区的指挥官拿着指挥棒一会儿向左指,一会儿向右指。他知道发派到左边的就是死路一条,发配到右边的则还有生还机会。
  他的心脏怦怦跳动着,越靠近那个指挥官,就跳得愈快。
  他的名字被叫到了,突然之间血液冲上他的脸庞,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然后那个指挥官转过身来,两人的目光相遇了。
  史佩拉静静地朝指挥官说:“早安,米勒先生。”米勒的一双眼睛看起来依然冷酷无情,但听到他的招呼时突然抽动了几秒钟,然后也静静地回道:“早安,西蒙先生。”接着,他举起指挥棒指了指说:“右!”他边喊还边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右!”——意思就是生还者。
  
  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
  ● 佚 名
  我是一个来自大韩民国的大学生,现在在贵国的上海市学习。我很喜欢上网,和我在韩国以及中国的朋友们聊天。现在我想以一个普通韩国公民的身份,谈谈我的真实看法。
  在我没有来中国前,我一直把中华民族看作是非常友善、非常友好的民族,虽说我们两国历史上发生过一些不幸,但主要还是和平的。韩国国内是有一些反对中国的人,这在我的故乡汉城很多,我一直是把他们看作是傻瓜,但我在中国的网络上,却经常被人辱骂。
  我来到贵国的这五年,许多原先贵国在我脑中的美好印象现在却消失了。我其实也很难过。贵国在历史上是我们大韩民国的文化教师,大韩民族和整个东亚的文明都是贵国的学生。我们的大多数礼仪制度、人文思想都起源于贵国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以前一直把贵国当作全亚洲真正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可当我真正来到贵国后,却发觉我想错了。贵国在一些基本的礼仪和道德上甚至还远不如那些比贵国贫穷得多的国家。无论在上海街头还是北京街头,我都很少看见有人能排队上公车,路面上往往很肮脏,行人把垃圾和废物扔在街头都是很随意的事,更让我惊讶的是贵国人居然会随地吐痰!这在其他国家都是很粗鲁和失身份的事情,可贵国很多人却能大大方方地做!有一次我在上海南京路上看见了一个美丽少女当着她男朋友的面把痰吐在地上。这样的女孩如果在韩国那是一辈子也嫁不出去的,我们那儿也不可能有这么粗鲁大胆的女孩。还有就是贵国卫生习惯太差,往往贵国国民在非夏天以外的季节每星期只洗一次澡,这在爱好清洁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世界各国普遍是每人每天都洗一次澡并洗头。爱清洁也是体现一个人个人修养和文明的重要方面。此外还有不谦让,爱吵架。我在贵国街头、公车和商店经常看到有人为了一点小事吵起架来,甚至还有男士主动和女士吵架的。难道贵国国民真的就没有这点风度吗?中华文明的宽容在哪里?在我们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吗?我很难过。
  
  多和陌生人说话
  ● 唐 黎
  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有一位银发老妇整日在广场上踱来踱去。有人认为她是在活动筋骨,也有人认为这是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可是直到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了这个老人的事情,人们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搜寻面带焦虑、心事重重、需要帮助的无助者。
  见到独自乱跑的小朋友,她就上前问一句:“小东西,是不是找不到家了?需要我帮忙吗?”见到满眼忧郁的女孩,她就上前问一句:“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说出来吧,或许我能帮助你。”见到心事重重、满脸沮丧的老年人,她也会主动上前打个招呼:“遇到为难的事了吧?用不用我给你出出主意?”她救助过因长期失业感到前途迷茫而企图自杀的青年男女,送还过离家出走的学生和迷途的智障老人,救助过被拐骗的异地少女,还曾成功地劝说过走投无路的犯罪分子去投案自首。一位曾想要自杀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在回忆被老人帮助的情形时说:“听到她关切的问话后,我竟然扑到了她的怀里大哭了一场,当时我感到她像是母亲、像是祖母。”在她的劝导下,他重树了信心。
  在这位老人的影响下,纽约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银发老人救助组织,他们的口号是“多和陌生人说话”。现在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像那位老妇人一样,走上街头用他们那双见多识广的眼睛,去搜寻那来来往往的人群,一旦发现有可能需要帮助者,他们就会主动上前,去和陌生人说话。
  
  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 方 宁
  1929年,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许多教育界的人都赶到芝加哥躬逢盛会。好几年前,一位名叫罗伯特·哈金斯的年轻人一面念耶鲁大学,一面打工,当过侍者、伐木工、家庭教师。不过8年的时间,他竟受聘成为排名全美第四的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当时才30岁,这真不可思议!一些年长的教育学家都很不以为然。各种批评纷至沓来:他太年轻啦!他没有经验!他的教育理念是荒谬的……最后连报纸也不能保持客观,加入了这场攻击。
  他上班那天,一位友人对哈金斯的父亲说:“今早报纸上连社会新闻版都在诋毁你儿子,真令人惊讶!”
  哈金斯的父亲回答:“真的是很严重,不过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确实如此,越勇猛的狗,人们踢起来就越有成就感。
  后来登基为爱德华三世的英国威尔斯亲王也有过这种经历。他曾就读达特莱斯学院——相当于美国的海军学院,当时他14岁。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他在哭,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本来不肯说,不过后来终于说出事端:他被学校的学生踢了。校长把大家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虽然威尔斯王子并没有抱怨,但校长一定要查清楚为什么有人行为这么粗鲁。
  过了许久,那些学生才承认是他们干的,原因是当他们以后服役英国海军,成为军官时,可以跟别人吹嘘,他们曾经踢过英国国王。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而得意”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
  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杰弗逊总统,就是撰写《独立宣言》、被赞美为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刊在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切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是乔治·华盛顿。
  不合理的批评往往是一种掩饰了的赞美。
  
  宽恕是多么重要
  美国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个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