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7期

何处来,何处去?

作者:洪方煜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他告诉我们,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以“改变自我/守住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 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拨提示
  这是一个多头话题作文,可以写“改变自我”,也可以写“守住自我”,还可以两者兼顾,写“改变自我与守住自我”的关系。
  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守住自我。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静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使自己走向提高,走向完善;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
  至于选择何种角度,则要看自己的素材积累、写作特长等决定。
  
  ● 例文一
  白水祭
  
  吕陈童
  看见窗外的月,是一定要想起王国维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将低眼看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于是他悲叹惆怅,不得不埋头书海,试图在这红尘中守住自身。
  他崇拜屈原。这位深怀赤子之心的楚国大夫却遭“谗谄蔽明”。皇帝听之不聪,任国家沦丧。于是屈子只能行吟泽畔,蝉蜕污秽,举世皆浊我独清。
  他推重纳兰容若,称他“真性情也”。明珠权倾朝野,容若却只因背负一腔才情,没有成为纨绔子弟而陷入愁郁。爱妻死后,生活反倒更加清静,除了追思,再无世俗烦恼。
  他盛赞杜牧。杜牧是不多见的活得如此风流潇洒的文人。他将自己的心放任于秦楼楚馆,坐看蜡烛垂泪,又笑夸歌妓娉婷。他不是个成功的能治国平天下的英才,他的名字只和扬州写在一起。
  在那样风雨飘摇的乱世,腐败黑暗的红尘,他们以文人特有的狷介,以不同的方式远离世俗。无论是屈子神游太虚,纳兰的郁郁无为,甚至是杜牧的醉生梦死,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本质:既然改变不了周遭,不如回避,做个坚守自我的人吧。于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而评点他们的王国维似乎更让人难以理解。他早年当溥仪的文学侍从官,在清王朝的乱世,最终竟以这样一种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空留一池寂静的湖水。与其说他殉了亡去的大清,不如说他是殉了自己坚守的人格。这人格无关民族大义,三分执著,二分倔强,以及伴随着文化传统的多少代文人的耿直和狷介。他以死来抗议这污浊的人世,舍生而求心的坚守。
  文人似乎都偏向自己了结生命。相比之下茨威格、海明威抑或是川端康成的死,更多地体现了人生追求的迷茫。而王国维之殉于昆明湖,则因为太坚定,太坚守五千年文化传统的“自我”,由此聚集了无限的勇气,以自己的五尺文弱之躯祭奠理想中的桃源乐世。
  那烟波浩渺的白水之上,不散的是至死不渝的人格。因为坚守,不愿改变,所以酿造了悲剧,在历史的长河中漾开轮轮涟漪。
  
  点 评
  文章写的是王国维。但作者的笔墨却拓得很开,写屈原,写纳兰容若,写杜牧,还写茨威格、海明威、川端康成,可谓上下几千年,纵横九万里。作者不但放得开,而且收得拢。作者以“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将低眼看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作为全文的领起,“皓月”以屈原、纳兰容若、杜牧为代表,“红尘”则写了大清国的风雨飘摇,而王国维自己,何尝不是与屈原、纳兰容若、杜牧的身世很相似?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人格,以昆明湖的白水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为突出王国维的“自我”,作者以茨威格、海明威、川端康成之死来体现出的人生追求的迷茫作反衬,有力地强化了人物形象。标题“白水祭”紧扣题意,含义丰隽,引人深思。
  
  ● 例文二
  何处来,何处去
  
  戴书圆
  为生活而忙碌,为梦想而找路;
  为真情而付出,为挫折而恍忽。
  我们的生命就如同一段不停需要被证明的旅途,为了得到更多,实现更多,一路上不断地改变着,有人说这是一种成长,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背叛。
  这是一个充满美好的世界。然而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轨迹,因为忙着改变,火车提速了还要超速;因为忙着改变,多少家庭灯黑灶冷;因为忙着改变,人们来不及看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便匆匆离场;因为忙着改变,不少人没有时间来自我省视自我梳理……脚步越走越急,路越走越远,却忘了欲速则不达,忘了自己要去哪里,于是像一只失去了目标的小船,独自飘荡在茫茫大海之中,随时会被不远处的一个浪花击倒,被漩涡淹没……
  滚滚红尘,汩汩物欲,为改变而身心疲惫之后,人们终于懂得原来有比左右逢源、观言察色以求前进更好的选择,“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试着重新找出曾经的理想与自我,走出去,会有另一片从容而广阔的天空。
  传奇女画家潘玉良在法国的各大宫殿、各个公园写生作画,但她从不为金钱而出售自己的作品,这是她始终坚持的原则。无论别人出多高价格,她从来不动心,因为她一直记得自己心中守候的那份真实。有人问她:那你究竟收获了什么?她指着墙角的那幅自画像笑而不语。从草色天涯的江南水乡到艺术之都巴黎,一路上弥漫着她画笔的味道,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收获,自我内心最至上的收获?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谁都不是昨天的自己,在找寻梦想、成功的路上,只要坚持自我本性的纯真,那你的路必定是通过去处的幽径。若你是个孩子,就请尽情地享受童年的乐趣,在成长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若你是个平凡的男子,不必为羡慕掷金如土的富豪而苦恼,请珍惜自己的天伦之乐和平常生活;若你是个清贫的女子,不必羡慕女强人的风度与气势,请坚守自己的那份清静与安宁。天地之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何必为改变而迷失自我呢?
  《彼得·潘》中说只有快活的、真实的人,才能骑着风的背,吹着柳笛,飞往他乡。如果我们珍惜了自己的那份独特的快乐与自我,就请不要教我们太多事,也不要说我们太多不足,让我们做太多改变……
  何处来,何处去。
  
  点 评
  滚滚红尘,汩汩物欲,若是为繁忙而奔波,为了别人而活,我们就会“像一只失去了目标的小船,独自飘荡在茫茫大海之中,随时会被不远处的一个浪花击倒,被漩涡淹没”,我们会一直活在烦恼与痛苦中,最终在这纷杂的人世中迷失了自己。那我们该怎么办?作者提出的观点足以让迷失的人们听后如醍醐灌顶:何处来,何处去,做一个快活的、真实的人,就像传奇女画家潘玉良那样,求得自我内心最至上的收获。对于为陷于红尘,为生活而焦头烂额的人来说,作者的观点无疑是一剂良药,值得我们服用。
  
  ● 例文三
  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
  
  朱婷婷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我苦苦找寻着生命的自我。徜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茫然不知所措。我需要自我,需要守住生命的中心,将自己沉淀在这一片喧嚣繁华中。
  和珅告诉我:“自我就是荣华富贵,荫及后世。”我摇头。陈良宇告诉我:“自我就是高官厚禄,尽情享受。”我摇头。文天祥告诉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摇头。保尔告诉我:“我的生命,我的理想都奉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我仍摇头。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我的追求,我应守住独特的自我。
  我喜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恬淡,我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我喜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乐趣……我恍然大悟,这些才是我的自我,非梦的虚无,非烟的缥缈,而是远离喧哗,自由徜徉于天地的那一方净土,那才是生命真谛的内蕴。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终弃宦海沉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侣鱼虾而友麋鹿,看透水长流,月永生,在清风明月间感悟人生真谛;看透万物变幻,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逍遥于山水,不让宦海的潜流羁绊内心。
  同是几经宦海沉浮的陶渊明也是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明幽静深深浸透了他内心的灵魂。于是,他寄意山水,遨游江湖,以酒为伴,以诗为乐,陶醉于烂漫的山花之下,感悟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守住自我,才能感悟生命的真谛;守住自我,才能让生命远离随波逐流。我不再迷惘,不再踟蹰,我要坚守心中的那一方净土,那或许是东坡追求的,或许是陶渊明为之迷恋的,我要在这一方净土上扬起生命的风帆,以小心为芳邻,以刻苦为导航,以奋斗为动力,以谨慎为伴侣,以浮躁为警戒,探索生命的灵感与顿悟,遨游于清风明月的自在。让生命在尘世的浮夸中沉淀,让真谛在彼岸的薄雾中闪现,让自我在风帆海浪中蜕变。守住自我,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我相信那会是微笑于生命旅程的我。
  
  点 评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在寻找着自我。和珅在寻找,陈良宇在寻找,文天祥在寻找,保尔在寻找。作者也在这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寻找着,想“守住生命的中心,将自己沉淀在这一片喧嚣繁华中”。从古往今来的人群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坚守心中的那一方净土,以小心为芳邻,以刻苦为导航,以奋斗为动力,以谨慎为伴侣,以浮躁为警戒,探索生命的灵感与顿悟……文章主线明晰,语言华茂流美,有一定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