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文化快餐”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作者:王新霞




  文题设计
  
  当今社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时间就是金钱”。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食品“快餐”频频亮相。与之相伴相生的各种“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一幕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原著;大部分的中外名著,被“缩写”得面目全非;为了附庸风雅,彰显才气,人们不诵读名篇,却又不得不撷取古诗词名句;二十四史,有各种版本的现成译文;帝王将相,在影视剧中被随意演绎、戏说……很难看到真实的过去。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断,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对各种“快餐”现象耳熟能详,一看材料就可进入一种一吐为快的情境中。围绕“文化快餐”这个话题,很快就可拟定出一批有特色的题目,可赞成“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戏说”;可完全反对这种“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快餐’与营养”、“消化不良的故事”、“‘悦’读从‘心’开始”、“干了的墨砚”、 “魂之旅”等;还可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如拟题为“‘文化快餐’利弊说”、“由‘文化快餐’想到的”、“文化——快餐?”等等。关键是找准一个角度,从某一方面去切入。
  我们在构思时,就这个话题,可采用的文体也是很宽泛的,既可运用形象思维和想像思维的方式编故事,记叙自己或周围人追逐“快餐文化”的事件;也可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具体——概括思维的方式议论,但一定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言之有物,不能脱离实际,空发议论;还可应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等方式写日记、小品文等等。
  总之,“文化快餐”这一话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立意平台,有更多的思考与写作空间,更能让写作者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下笔成文自不在话下。须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写作时还要从作文的发展等级着眼,从构思谋篇的立意运筹,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入笔,以形创新,以意制胜,才能高人一筹。
  
  ◆例文一
  
  凋零之花,凄艳之舞
  唐海元
  
  残花,是美丽的。被狂风撕碎的花瓣随风飞舞,凄美、忧伤。
  花落了,可以再开。可是那些被消解的经典学说,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古籍呢?
  一部电视剧,几场电影,历史便在喧闹的“戏说”、演绎中面目全非;一段恶搞,几个笑话,一家学说便残缺不全;一部小说,甚至几段广告,一本古籍便千疮百孔。
  世人,有多少是冷眼旁观者,看着片片凝聚着无数前人心血的“花瓣”凋零。
  有些花瓣,就此消散,不复在世人心中存在。
  在诸多人心中,怡情的欢娱总比珍贵的文化容易消受得多。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历代学者政客所诟病。现在,时代的透明火焰已贴近古老的纸张,文化已经闪动哀伤的火光。
  我不喜欢花落的美丽,那太哀伤,生命的代价太重。我甚至不喜欢被修剪过的花枝。毕竟,雄壮的大江,高峻的华山,苍劲的迎客松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迎客松若是段了一截,恐怕就没了那种意境了吧!看看现在书店里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书吧,百页的《边城》,一百五十页的《浮士德》,甚至不足五百页的《火枪手》三部曲……
  这是一场文化的浩劫。
  花瓣凋零,还未长成的果子便被加工成毫无营养的快餐,打上“时代”、“时尚”的幌子,横行天下。
  悲伤的花呀,秋风耍弄着你,摔打着你。你却用无限的悲伤,舞出凄美绝伦的舞蹈。只可惜,那么多人只看到你伪饰后的美丽。
  为什么呢?为什么花瓣即便凋零也是美丽的,为什么?
  只是不知,凋零的花是否会遭遇冷漠的冬天。
  
  点 评
  本文立意深刻,语言犀利老到且铿锵有力,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古籍被“文化快餐”取代的遗憾和痛心。
  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如何对待文化快餐这种现象,作者并没有做到更深层次的解剖。
  
  ◆例文二
  
  由“文化快餐”想到的
  陆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谁抢走了我的念奴娇?是谁搬走了我的外婆桥?
  ——BBS上的某帖子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文化快餐”应运而生。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单上写着:“某某学校速成班,无效退款。”我不禁要问: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文化知识岂能速成?
  然而惭愧的是,在中考前的一个月,父母大人曾派遣学生参加某作文速成班,美其名曰“考前冲刺”。那里的老师说啦,看见“挫折”就写韩信,看见“英雄”就写项羽,看见“奉献”就写昭君。于是乎,诸君的作文全成了悲情剧场。
  可怜的韩信永远屈居于人家胯下,不得翻身;项羽是抹了脖子又复活,再抹脖子;昭君永远是一副大义凛然、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的苦情角色。除此之外,写作手法,甚至用词都相当相似,不免令人寒噤。“文化速成”的粗糙与拙劣可见一斑。
  前几天看电视,无意中看到《红楼梦》要拍新版的消息。某知名导演大谈拍摄计划,我因眼神敏锐,发现其宣传海报上除用楷书写的“红楼梦”三字以外,还有用黑体写成的英文“TheDream OfRedBuildings”,即为“红色建筑里的梦”。如此翻译,使中国名著的韵味和诗意全无,这就像硬把中国的元宵水饺放进锅里油炸,再抹上番茄酱充当洋快餐的感觉。悲哉!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快失去她那富有神韵和风采的名字了。
  接着往下看,才知道新版的《红楼梦》主要以二宝、二玉的三角恋爱为主线,贯穿以凤姐及其荒淫放荡的丈夫贾琏的情感纠葛,加上贾瑞对凤姐的非分之想,构成一部清代贵族的现代版言情剧。台下的观众皆欢呼雀跃,他们也许没空欣赏原著吧,也许没关注没落家族背后的兴衰吧,也许不再懂得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了吧。看来,新版《红楼梦》也只有成为都市繁忙的人们消遣娱乐之物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些文化经典惨遭肢解扭曲的命运而忧虑,同时为“文化快餐”的泛滥而寒心。“文化快餐”食之有味,实则无益。它不能解读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不能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养料,并且吃多了,还会对其产生依赖。长此下去,就会一点一点地掏空我们的思想,污染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成为一代断绝了传统道德文明的、只知道自我陶醉、无厌索取,而不知道肩负社会道义责任的异类。
  
  点 评
  本文一开始用简洁的语言高屋建瓴地亮出了观点“文化知识岂能速成?”,主体部分论述观点,则形象贴切,妙趣横生。说道理,条分缕析、信心十足;摆事实,恰如其分、开合有致。在结尾处,再次活用古例,呼应前文,显得相当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