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休息,工作的另一种形态
作者:浙江考生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是谁家的女儿起得这般早,雄鸡的第一声鸣叫还未叫醒太阳,纤弱的女儿们便已早起。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烛火明明灭灭,是谁家的男儿睡得这么迟。头悬梁,锥刺股,而真正悬在头上的是“忠义孝悌、功名利禄”这把锋利的剑。
女儿睡眼惺忪,男儿睡眼朦胧。仲尼曰:“生无所息。”人生没有休息,既然孔夫子这么教育学生,那么所有的人就一起挤时间吧。这时,睡眠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从古到今,男儿女儿一起失眠。祖逖的剑似动非动,一闻鸡声,便陡然出鞘。今天的学生依然挑灯夜读,第二日天未明,又早早起床。工人们透支睡眠,时间就是金钱。一杯一杯的咖啡,一支一支的烟,又是谁在灯下伏案写作?
生无所息,谁又知晓,我们的民族已是疲惫不堪。当一位位年轻的科学家、企业家倒在案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心生忧惧。其实,我们是误会了孔老先生的话呀,而且一错就是几千年。“生无所息”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它并非指只工作、不休息,而是时刻保持着一种奋斗的状态。“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命需要休息。当然,休息不是偷闲,不是懈怠,休息甚至是工作的一个部分。休息是在劳碌工作中给自己一份时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雨声,冬听雪声。休息是给劳累的心灵一次放松的机会,给喧闹的心灵一点安静,安可致静,静则心灵。休息是为了下一次出发而蓄积力量,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挑战之中。
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其实并不矛盾,并不相互对立。睡眠不足的民族总会成长缓慢,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茁壮生长。
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在一个个严峻的挑战面前,工作是绝对的,休息是相对的,那么,何不去休息片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低头看蚁,侧面浇花。李渔说“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那么,我也暂且停停,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简评
一篇作文有没有思想,是决定得分高低的关键。
这位考生面对话题,把标题拟作“休息,工作的另一种形态”,即已契合要求且点明了主旨。开篇一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睡眠不足的民族”,起得突兀,引人注目。接下来,按“从古到今”的顺序,先列举现象,以增强论证的针对性;然后,用“其实,我们是误会了孔老先生的话呀”一转,并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生无所息’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人生”——应该说,这一认识是高人一筹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看待“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采用了辩证的眼光,他认为“休息不是偷闲,不是懈怠……是给劳累的心灵一次放松的机会,给喧闹的心灵一点安静”;如此,方能应对“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篇末引用李渔名句,收束含蓄,余味无穷。
(唐惠忠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