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乡情温馨

作者:周仕章




   回乡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外加十来分钟摸黑的黄土小路,推开门,一眼望见桌子边坐着的双亲,在灯光下似乎又衰老了些。
  母亲忙拨开身边的碗筷,站起身来迎我,她接过我手中的点心,小声数落我又乱花了钱。
  我和父亲坐在—起抽烟的时候,母亲开始在灶下为我忙碌晚饭了。
  柴草升腾的火苗映红了娘的脸,母亲看上去好像比刚才年轻了许多。或许是因我回家心里高兴的缘故吧。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事,村里的事,远远近近的事,大大小小的事,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叹息。
  窗口的树叶边枯边落,幽幽的响声从月光下传来,应和着母亲说话时低缓的节奏。这情境像是往事里的某个片段,今晚重现,但又记不清是哪—年的哪一天。
  我和父亲脚边的烟灰落了一地,屋子里烟味浓烈。母亲推开窗子,劝父亲和我:天凉了,少吸点烟。
  父亲躬身抱起一捆干草,放到墙角的水牛跟前,水牛无言地反刍着,眼神中流露出温和的倦意。
  我们在灯下喝着茶,吃着盐煮花生,一直闲聊到夜半更深。
  当我躺在母亲为我铺好的麦秸床上想着心事,听见厢房里传来父亲掏肺的咳嗽声和母亲的轻声埋怨,我忍不住眼角沁出泪来。
  
  宁静的乡夜
  
  秋夜的宁静是不能被随意惊扰的。
  你看,满地的月光在蟋蟀的清唱里睡得多么安详。
  在乡村,轻风漾动新稻草的香味四处漫溢,人们在屋子里压低了嗓音,笼罩上一层神秘的柔情,不由得叫人猜测:一对对劳累后歇息的夫妇在用怎样的眼神对视或交谈,爱情的火焰此刻燃得多么旺盛。
  落叶之声亲切而幽远,一个人低头怀想的心事,在短短的瞬间,已穿越了万水千山的路途。
  院子的角门旁,洒下刚刚被野物碰触的月光。它惺忪着一双温良的眼,开始默默走动,模样恍若一只羊羔啃着青草,从这条田埂踱到了另一条田埂,蹄音绽开一路花瓣,呼吸着滤得纯净的夜色。
  远远近近就听见谁家小儿绵软的夜啼,唤起整个村庄的温馨的梦。
  
   米里的沙子
  
  母亲坐在家乡的门洞口,眯着眼淘米捡沙子,一粒一粒,缓慢而细心。
  母亲的眼神不好,我的牙齿每天都要硌痛一两次,我忍不住埋怨:妈,米里有沙子。母亲望着我轻声问:伢崽,疼吗?母亲的双眼含满歉意。
  下回淘米时,母亲挑得更细致,但散光的眼睛总要放过一两粒沙子,钻进我的牙齿,我知道这不是娘的错。
  出门在外,好久没被母亲的沙子硌痛牙齿了,外面的米细得粘牙。
  想念母亲的时候,这种微疼的感觉又回到心里。我仿佛看见母亲坐在门洞口淘米捡沙子。真想回到母亲身边,被她的沙子硌痛牙齿,尔后听她关切地问我:伢崽,疼吗?母亲的歉意让我满眼含泪。
  
  教师点评
  
  主题点评
  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古今中外,无论贫富贵贱、贤愚聪拙,这些贯通人类血脉的东西都无处不在地牵系着人们的心。由此生发出来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让人真实感受着生活的温馨与世间的美好。所以佛教说人间是“有情世界”。因为离开这个“情”字,人就会感到活而无趣。难怪那些流落海外的华人虽垂暮之年还眷顾这远方的故土,尽管权倾朝野、名闻遐迩,却抵不上一脉乡情在心中的分量;尽管富甲一方、拥有了许许多多,还剪不断血脉亲情对心灵的牵系。
  乡情,也一直是古今文人不衰的主题,因此也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章。然而,在当今的学生作文中很少看到构思新颖的佳品,而以千篇一律的大路货居多。
  本文作者以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刻意撷取生活中最能引人共鸣的细小情节,以质朴、生动的语言巧妙点染,创设情境,让人真切感受乡情温馨的完美主题。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采取移步换景手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有条理,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写“我”从外地回到家中从父母双亲那里感受到的热切亲情。
  中间部分,描写乡夜的宁静,使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乡情的美好与亲切。
  结尾部分,透过“米里的沙子”展示母亲的辛劳与对我的关爱。
  
  选材点评
  这篇叙事散文,为了表达温馨的乡情这一主题,紧紧围绕一个“情”字选材,把自己感受较深并极易触动人们情感世界的生活细节尽收笔底。比如,文中具体描写了双亲看到归来的游子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受。写乡村夜的宁静,细腻生动的情境展示,极易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写“米里的沙子”选材独特,使人从日常小事中感受亲情的无处不在,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情真意切。没有浮艳虚华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全篇文字如汩汩泉水自然流淌,滋润人心。文章善于运用描写烘托气氛,映衬心情。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较好的表现作用。如,“院子的角门旁,洒下刚刚被野物碰触的月光。它惺忪着一双温良的眼……蹄音绽开一路花瓣,呼吸着滤得纯净的夜色”。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散文。主要成功之处,在于选材的精妙与表达的自然。相比那些只求语言华美而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的文章,真可以作为一些人的范本。从文风上,不难看出在许多方面有朱自清先生的影子。可见聪明的作者很懂得借鉴。你能否从中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