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素质教育与数字教育

作者:刘 丹




  提倡素质教育算了算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领导的嘴上,媒体的报道上,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
  所谓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以学生分数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让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在的情况实际上还是数字教育。这里所说的数字教育就是评价学生只看考试分数,评价老师只看学生成绩,评价学校只看升学情况。
  素质教育与数字教育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结果却完全不同。数字教育最直接的后果是,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虽然有几个流淌着华人血液的人获得过,但都没有中国国籍。在世界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们可以拿很多金牌,可是在当今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却也少有中国人的名字,这不能不让国人扼腕。当然,我们现在还可以用我们先前太落后来推脱责任,那么再过几十年呢?如果数字教育依然不变,几十年后我们仍然难有获奖的人。
  数字教育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了。放眼如今的中学校园,哪一个不是课桌上的书比人头高,哪一个课桌里不是堆满了资料?哪一个学生不是为了完成繁重的作业而使尽浑身解数?老师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如果八科老师都想用这句话来检验,我怕只是学生写烂笔头,而脑海里还是一锅糊。因为作业一多,基础好的学生想完成都不易,还哪里有时间认认真真地思考呢?不加思考地抢作业,效果可想而知。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本来速度就慢,一听到科代表催交作业,只得参考他人的作业了事,这样完成的作业哪里还有理解的成分?没有理解的作业,最多的成果也就是一堆数字而已。
  数字教育的间接受害者是老师。一踏进教室,便滔滔不绝,直讲到下课,唇焦舌燥,生怕学生不懂,生怕漏掉了一个知识点。一下课就伏在办公桌上批改作业。可怜黑发染成白发,仍旧是不改拳拳之心。
  为何我们的教育总是停留在数字教育状态呢?是学生不想改变吗?不是。现在用人单位只看应聘者的文凭,学生只得千方百计获得一个好文凭,要获得好文凭就得有较高的分数。是老师不想吗?也不是。学校评价老师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没有好成绩,老师升职、加薪都要受影响,所以老师必须让学生有高的考试分数。是学校不想吗?也不是。现在社会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升学率不高就没有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就招不到好学生,没有好学生就考不出好成绩。这样因果循环下去,哪个校长会不重视学生的分数呢?那么谁该为此负责呢?我认为社会要负主要责任。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全面提高素质和因材施教等教育观点,这些观点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要真正实践孔子的思想,变数字教育为素质教育,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我真心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指导教师 林长福)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提起素质教育,在当前的中国,确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尽管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趋向社会共识,尽管首当其冲的学生、家长、老师都那么期盼它的早日实现,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势下,它始终步履艰难。因为它确实是一个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整体社会环境的相应变革,还要一部分人勇于承担风险,更牵扯人们传统思维方式的改变。但不管怎样,不走素质教育的改革之路,中国的教育将没有出路。
  最近,看了一篇《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学者文章,很受启发,文中所提的社会调查显示:在中学阶段的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成绩一路领先,甚至在参加国际性知识竞赛中也名列前茅。可是到大学以后,在排名榜的前列再也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至于后期发展,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指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特别提到学生的个性、独立性乃至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者以实例说明“创造力不能教”。其实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等实际本领又有哪样是靠封闭的校园管理、僵化的死记硬背、堆积如山的试卷练习册提高的呢? 本文作者从学生的视角反思中国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热切呼唤素质教育的尽快实施,内容虽浅,主题却发人深思。
  
  选材点评
  这篇文章,在批评应试教育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实行素质教育的观点。为了说明应试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作者分别从中国科技落后的现状、学生的不堪重负、老师的“间接受害”等不同层面展示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同时进一步分析造成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复杂社会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并呼唤素质教育时代的早日到来。从选材看,作者的眼光不仅集中于学校的教学教育实际,而且看到对科技界的影响,视野比较开阔,材料比较丰富,因此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材料,架构成文的。层次清晰,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领导的嘴上”这一社会现实,隐含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之意,开启下文。
  中间部分,从不同侧面揭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并指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成因——人们的急功近利,不顾长远。
  结尾部分,水到渠成地归纳论点,呼唤素质教育时代的早日到来。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比较尖锐、犀利,具有较强的批判色彩。重点以反证法揭示并论证正面观点。比如,文中列举了大量反面事例,在分析否定反面事例中,归结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思想的深刻性、材料占有的丰富性以及文字表达的准确犀利。如果同学们都能用心关注这些身边的事,并认真深入地思考,在互相探讨中启迪,互相论辩中提高,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