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叹英雄

作者:曾许芳




  历史激荡,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侧身回望,俯仰之间,岁月匆匆,几度春秋。
  ——题记
  
  秦时明月汉时关
  
  李广,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天生异质,臂长如猿,有人说他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弓箭射手。
  为了守护疆土,李广曾在华夏西北与匈奴苦战40余年。一直使匈奴胆寒。而汉武帝却认为他年老而不加重用,使得李广始终不得封侯,而很多曾经是他的手下或才能不及他的人后来都位居他之上,后人叹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60多岁的时候,终于随卫青出征,却因卫青指挥不利贻误战机而导致战败。为了不使手下负罪,也不愿以花甲之躯再面对刀笔吏的审问,于是,他愤而自刎。一位英雄悲壮地倒下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就是在追忆英雄么?
  
  怒发冲冠凭栏处
  
  是吟唱《满江红》的壮志词人么?是用兵如神的岳元帅么?是史书记载的民族英雄么?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希冀——“精忠报国”。他注定要为这无力回天的王朝,这近乎衰亡的民族,更为千万的苍生而奋战一生。
  赫赫的战绩敌不过小人的献媚,赤子之心不如佳人的浅笑,报国路被昏君、奸佞弄得泥泞不堪。
  十二道金牌,摧毁了岳飞“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旷代忠良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了。
  苍生可知:靖康耻,谁来雪?臣子恨,何时灭?
  
  去留肝胆两昆仑
  
  面对不倒的龙旗,被炮火熏黑了眼睛的部属,在弹尽后邓世昌决定最后一击——大无奈和大无畏的一击。狡猾的敌人却用鱼雷无情地阻止了他的拼死一搏。
  风萧萧兮易水寒,熊熊的战火,刺鼻的硝烟味,倒下的战士的呻吟声,掩不住邓世昌气壮山河的豪言:“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
  至此,正值壮年的邓世昌,随致远舰以黄海为自己的栖息地。
  
  英雄究竟是什么?
  
  张艺谋的《英雄》可以作为参考——“天下”。
  我认为这里的天下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天下”,是“以天下为己任”之“天下”。
  英雄的背后是民族的疮疤,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回望历史,悠悠千古事。物是人非,唯有英雄的风采依旧耀人。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看到以英雄为话题的文章。由于看问题的价值尺度与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英雄的认定也有区别。比如,有的景仰诸葛亮为蜀汉社稷“鞠躬尽瘁”,有的感佩荆轲甘为知己者死的“春秋风骨”,有的赞叹项羽叱咤风云的勇毅、刚烈,有的倾慕曹孟德乱世称雄的文韬武略,有的歌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人的高风亮节。近年来,也有些素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从尘封中重新露脸,如,曾国藩、左宗棠等,被拂去尘垢,面目全非。同时,也有曾经享有盛名的人物,比如斯大林,虽然作了古,并没有在九泉之下睡安稳,他们的千秋功过正被后人重新评定。难怪武则天为自己留下一块无字碑,真是“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啊!可见,英雄不英雄,真不是盖棺论定的事。
  那末,到底何谓英雄呢?本文作者提出一个刚性极强的尺度,就是让人民去评价。正应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那句歌词:“天地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本文的主题即彰显了这个鲜明的价值取向。
  
  选材点评
  这篇题为《叹英雄》的议论性散文,明确阐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观。为了支持自己观点,作者紧紧围绕论证中心选择材料。文章先从展示英雄人物事迹入手,让人从感性层面了解了李广、岳飞、邓世昌等古代英雄人物的特质、风采与精神,最后在结尾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自己的结论。从选材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谙熟。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即先列举事例,后归纳论点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概述李广的赫赫战绩与悲剧结局,并借用古人诗句点明英雄的亮点所在。
  第二部分,以抒情笔调颂扬岳飞的精忠报国,感叹历史悲剧的壮烈。在正反事例对比中彰显英雄本色。
  第三部分,形象生动地再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壮烈场景,并以英雄的豪言展示英雄的精神世界。 结尾部分,归纳论点,指出英雄的真正内涵所在。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全文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叙中有议,叙中有情。在展示古代英雄人物风采的感性层面诠释了自己的英雄观,为中心论点的归纳做好了论据准备和情感铺垫,使结尾水到渠成。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创新作文。文章突破了传统议论文的常规写法,采用了寓理于事、先叙后议等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议论性散文的个性。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手法上有所借鉴,有所创新,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