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6期

关于追求

作者:尹 富




   追求为谁?
  
  有人说:“这人生一场,就是为了追求某些目标,追求到了,也就成功了,死亦无憾。”沉思之下,虽觉得说的有理,可又总觉得有些欠缺。毕竟,人生的追求怎样才算有意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答案。这些答案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为了自己的追求,努力了一生,确实,成了名人。相反,亦有人因此一败涂地。于是“圣贤”们就开口了:“正确的追求让人上天堂,错误的追求让人下地狱。”想想也是此理。转念一想,却又令人犯疑:孰是孰非?
  有人壮语豪言,为人类进步之追求为是,为个人一己之私为非,就这么定了。任谁心里也清楚:归结根底,一切追求皆为自己,只不过有些追求顺应了社会,有些追求逆了潮流。
  为人类之奋斗,是追求个人独领风骚的境地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布善施德是为了求得天佑或自身安慰……
  世间或许存在无私的爱:母爱、情爱……许多诗人被“陶醉”了,无私与伟大,永恒和长存便成就了他们的华章。其实冷静下来,残酷的现实是:那是最自私的爱!因为“他是你的子女”或“他是你的爱人”。
  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其实,每个人都会为之感动,感动的不是因其为“人类”或那种所谓的“伟大”。感动的往往是真实!是你、我、他之间的那些真情!我十分欣赏发明大王爱迪生的那句被人嗤为浅薄的话:“我没有想过人类甚至别人,我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相信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欣赏。
  追求为谁?谁也不愿承认为自己,那会被人认为是浅薄和狭隘。
  
  追求与放弃
  
  追求有时就是有所放弃。
  金庸说:“花无常开,月有盈缺,世事本不能尽如人意。”两全其美世所难求,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汪国真说:“我离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尼采说:“我死是为了重生。”孙文弃医从政,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乃至陶潜“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都是此理。
  曾经终南打虎的陆游,对建功立业极端热情,最终也只能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功名无缘,唯有放弃,纵文学笔墨,留千古美名。难道不能说放弃是其生命的转机?
  世上许多人只知道追求,再追求,苦苦地追求,执著地追求,到死仍在追求……却不知放弃亦是一种追求!
  放弃的意义并非消极。与之相反,有些放弃能得到追求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我追求太阳,却总爱对着月亮!因为我觉得实在有愧于那份光芒。”“多少回来到你的窗外,也曾想敲敲门叫你出来,想想你的美丽我的平凡,一次次默默地走开……”我想放弃才是真正的追求,追求之深切也无非用现实满足。即便是善辩的苏格拉底,当窗户打开,他也会讷讷无言。
  许多人容易陷入浅显的境地,不能理解追求的深意。
  追求的最高境界有时是放弃!
  追求的最低境界有时也是放弃!
  这放弃与追求之间的玄妙与神奇,是追求的最高理念。我总觉得越有内涵的人越显得普通,相信不少人会说,那越普通的人就越有内涵!对于这种说法的争辩,我放弃!大辩无言,大言稀声!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探讨人生意义的议论性散文。说到“追求”,差不多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心中目标。有人追求地位金钱,向往那永无穷尽的世间享受,有人追求郎才女貌,沉溺于那种海誓山盟、真情不渝的世间情爱,也有人倾情那种虚假变幻的开心一刻……同时,也有一些人看淡了物质利益,追求那种远离名利纷争、但求心灵解脱的宁静。至于那些把灵魂寄托于天国世界的人,与常人的追求目标更是截然不同。
  回首历史长河中远逝的浪花,人们在生活舞台上演绎了多少真情的故事?追求让许多真理的探索者历尽苦难,终成正果;追求让许多有为之士驽马十驾,功成名就;追求也让一些理性痴迷者堕入贪欲的泥沼,身败名裂……是啊,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结果,有的轰轰烈烈,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也有的人虽然活着,却早已死了。
  本文作者避开一般化的写作思路,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追求”的主观目的性,以及“追求”本身的价值取向,即社会尺度。主题发人深省。
  
  语言点评
  这是一篇文彩焕然、构思独特的哲理性散文。语言活泼、灵动,富有思辨色彩。文中大量运用了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倾向性情感,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比如文末:“追求的最高境界有时是放弃!追求的最低境界有时也是放弃!这放弃与追求之间的玄妙与神奇,是追求的最高理念”。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以“追求”为中心议题,具体阐释了两个分论点;一是在诠释“追求为谁”的过程中,揭示了“追求”的主观目的性;一是在阐释“追求与放弃”的关系中,展示了“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了论证这些分论点,作者在层层剥茧的解析中先后引用了爱迪生、金庸、汪国真、陆游、苏格拉底等古今中外名人的诗词、格言作为说理依据,引用孙文、鲁迅、班超、陶潜、陆游等人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辅以必要的说理分析,使内容浑然一体,逻辑严密。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先分后总的论说方式架构成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在解析“追求为谁”的过程中,具体论证了“追求”的主观目的性。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小层次:
  一、提纲挈领,指出“追求”的答案的“丰富”性。二、在剖析“圣贤”之言、“壮语豪言”、“母爱、亲情”中揭示“追求”的主观目的性的实质。三、援引爱迪生的话,证明上述观点:“一切追求皆为自己”,只不过有些追求顺应了社会潮流。
  中间部分,具体剖析“追求与放弃”的辩证关系。文中分别引用了一系列名人名言,说明“追求有时就是放弃”的道理。
  结尾部分,归纳结论,指出“追求与放弃”之间的玄妙与神奇,是追求的最高理念。
  
  写作建议
  一位美籍作家说过:想多深,才能写多深;想多丰富,才能写多丰富。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思维的开阔,联想的丰富。没有简单地拾人牙慧。相反,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开拓了全新的写作视野,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其次,是作者占有素材之丰富,古今中外的名言、事例随意拾取,运用恰到好处。但愿你从中有所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