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用准确而典型的事例说理

作者:佚名




  陈立军 编
  
  原作亮相
  
  我不要薯片
  上海一考生
  法式薯片早已成为我们茶前饭后的休闲食品。作为一个商品,它是成功的,它为商家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利润;但作为食品,它是失败的,因为它只追求了口感而忘却了最重要的营养价值。
  正如薯片一样,众多的事物充斥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就看那嘻哈成风,韩流侵袭,带来的是流行时尚,带来的是所谓“流行后的商品”。
  有人问:“流行的是经典吗?经典的是流行的吗?”
  一人答:经典的是流行的,而流行并非经典,若不是那样,流行感冒也成为经典了。
  这虽是一个笑话,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经典的确是要有人文情怀的积淀的,而现在的商品与流行正缺乏这些。
  我不要薯片,我要水果。书中的侠骨柔情就好像这些水果。“侠”是理想追求,“情”是真情外露,甜蜜而不乏营养。凡有理想者,能激励其向伟大目标前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侠之大行者的郭靖,为民戍守襄阳;我们不难发现身居草庐心系天下的诸葛亮,说着“大梦谁先觉”。郭靖的理想缘于对岳飞的崇敬,后又不乏文天祥、辛弃疾等英雄;诸葛之志在于满腔抱负与一身的本领……我们精神的传承由这些名人身世而来,而并非韩剧中那些脱离实际的身怀绝症泛滥的人情世故的继续。
  我不要薯片,我要牛奶。想儿时,叼着奶瓶到处跑,真是难忘的情结。凡有真情者,都仿佛出现于身边,有着一种感动。《同桌的你》催人泪下,《童年》让人回到昨天。这些歌唱出了青春、童年,也唱出了曾经身在其中的人的真实感受。回看历史,我们可以从班超投笔从戎中学着关心国家,投身兵役之中;我们可以从鲁迅弃医从文中学会了解民众思想,投身于社会实践。“情”仿佛是一张大网,紧紧地将古人与今人,昔日与此时结合起来,让人感同身受,融入其中。
  而现在的年轻人呀,早已舍弃了那丰满的谷物,选择了快餐;早已丢弃了国家的瑰丽之宝去换来那豪华的名车;早已不再会欣赏古典音乐,而唱着口水歌;早已忘却了那古人的圣言,迷恋着网络。
  文化生活的传承不等于丢弃,新文化的形成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我们难道还要拼命地吃着薯片吗?怕发胖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问题简述
  这篇上海市高考作文得分为56分(总分70分)。小作者以当下休闲食品薯片为切入点表达自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文章内容还算符合题意,从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来看,也是很不错的,因而其表达赢得了25分。但本文有明显的不足:文章引用的事例有些牵强,穿凿附会。
  文章最大的问题是事例的选择。作者似乎找不到佐证自己观点的贴切材料,只好将一些自认为感人的事例贴上去,结果事例与观点不相符合,给人以生硬拼凑之感。
  如作者在文中提出“经典的是流行的,而流行并非经典”,先说“我不要薯片,我要水果”,言下之意即选择经典,不选流行。应该说立意是明确且非常正确的。但作者在论述这一观点时,第六段“我不要薯片,我要水果”,从书中的侠骨柔情这一角度论述,指出“侠”是理想追求,有牵强之意;引用郭靖、诸葛亮、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人物的事例,也不能有力地证明“不要流行,要经典”的观点。另外,“情”是真情外露这一方面并没论及。第七段论述“我不要薯片,我要牛奶”,有关事例与观点靠得稍拢一些,但选例从流行歌曲,“回望历史”中的班超、鲁迅,缺乏逻辑。表达也欠准确,对观点的论述不够充分、深入。
  从第六七段的段首中心句来看,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的,但读其文,前者从“侠骨柔情”入手,后者从“真情”着笔,并不能看出其论述层面或角度有什么不同,文章论述的层次性也欠佳。
  修改提示
  本文的主要问题是事例生硬牵强,穿凿附会。修改本文,必须根据所确立的观点选择和组织好准确、典型而新颖的事例。力求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第六段的事例可选用其他准确而典型的事例代替;第七段可以换用一种表达,重新组织语言,使事例和观点结合得紧密、牢固。
  
  升格作文
  
  不要流行,只要经典
  有人问:“流行的是经典吗?经典的是流行的吗?”
  一人答:经典的是流行的,而流行并非经典,若不是那样,流行感冒也成为经典了。
  这回答虽类似笑话,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人们对经典的欢迎,对流行的否定。是的,许多流行的东西不能给我们真正的人生给养,只有经典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岁月的淘洗。所以,我要说,不要流行,只要经典。
  然而现实中,许多商品纷纷走向了流行,却远离了经典。
  法式薯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早已成为我们茶前饭后的休闲食品。作为一种商品,它是成功的,它为商家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利润;但作为食品,它是失败的,因为它只追求了口感而忘却了最重要的营养价值。
  还有许多像薯片一样流行却不经典的事物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嘻哈成风,韩流侵袭,快餐文化堆积……众多男男女女沉浸于嘻哈一族的另类的快乐中,沉迷于温馨浪漫的韩剧的柔情蜜意里,流连于榨去了血肉的缩微图书等贫瘠的快餐文化里。这些流行带来的会是什么,骨子里缺钙,脑子里缺碘。
  不要流行,只要经典。相比于当下的流行,我更喜欢《梁祝》《命运》;相比于《冲动的惩罚》的热辣刺激,我更喜欢《同桌的你》的含蓄深情,《童年》的天真无邪;相比于“我对你爱,爱,爱不完”,我更喜欢“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这些经典歌曲,不仅唱出了一份激动,更唱出了内心的真意与深情。
  不要流行,只要经典。相比于当今充斥于市场的垃圾文字,我更喜欢回望历史去品读千年的经典。从《论语》中,捡拾起传统美德,不朽思想;从《史记》中拜读为人之道,处世之方;从班超投笔从戎中学习关心国家命运,从鲁迅弃医从文中学会解救民众思想,从朱自清不吃救济粮的举动中解读爱国情怀……这些营养品才能真正滋润我们的心灵,营养我们整个一生。
  让我们舍弃快餐盒、方便面,选择丰满营养的谷物吧;让我们舍弃口水歌的表演,从高雅音乐古典歌谣中汲取营养吧;让我们从网络游戏中走出,从垃圾文化中走出,走进古典,走进名著,捡拾起先人的圣言吧。因为流行并非经典,经典才是最具营养的。
  升格要点
  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原文中大量牵强的事例被删除,在事例的引用和文章段落的处理上也作了较大的改进。
  首先,从一问一答中引出观点:我不要流行,只要经典。快速入题,旗帜鲜明地点明观点。然后,考虑到原文又从反面论述“我不要薯片”,这个材料比较贴合主题,修改后的文章保留了此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与“薯片”相类似的文化现象,拓宽了材料的涵盖面,并有力地论述流行的东西只会使我们“骨子里缺钙,脑子里缺碘”。从而对流行予以彻底否定。
  接着,作者从流行歌曲到古典音乐,从快餐文化到经典名著两个层面表达自己的喜好。引述材料时,注意突出两个不同的方面,让读者明显地感受到,哪是流行的,哪是经典的。并突出经典的东西给我们带来的那一抹抹真意与深情,那一份份不朽的思想与情怀,表达了对经典的肯定。
  最后,紧扣前面的论证总结全文,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修改后的文章,正反对比论证,材料丰富典型,更有说服力。
  应考攻略
  一篇文章要做到论证充分而深刻,所引材料必须能有力地证明自己观点。如果事例牵强附会,与观点不符,这样的文章其论证是缺乏说服力的,甚至会引起反感。“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我们只有引用准确、典型、丰富而新颖的事例材料,才能使论证充分,观点突出。同时,还要做到叙议结合,叙后辅以精当的议论与分析,使论述更深入,文章更显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