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说理:如何让人信服?

作者:石修银




  议论文又称“说理文”,文章说理不能令人信服,也就乏失审美价值。如何让读者膺服其论,彰显文章说理力度?
  
  一、说理可信
  
  说理应有可信的依据,凭空臆造或支撑乏力的依据,只会使说理失却力度。如:
  放弃,是为了赢得最后一秒的胜利。
  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吗?体育健儿们在雅典奥运会上屡屡夺冠的消息不断传来,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鼓舞着一个又一个的弄潮儿。其中杜丽和王义夫的赛场尤为激动人心。先是以大比分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对手,随后又是8环,9环,步步紧逼,缩小差距,此时杜丽和王义夫能够承受如此之重的压力吗?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放弃了忧虑,放弃了身前身后的议论,取而代之的是超乎常人的镇定,最后他们终于以10环,赶上并超过对手,取得这经历过来自技能与心理上的巨大考验的金牌。那时那刻他们不仅为战胜了自己而喜悦,更为给国家争回了荣誉而激动万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超越。
  文章说“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放弃了忧虑,放弃了身前身后的议论,取而代之的是超乎常人的镇定,最后他们终于以10环”,这显然是作者的推测与臆断,没有事实的支撑,如何有说服力呢?把划线处改为下段,就有说理的力度了:
  一记者感慨说:“他们放弃了忧虑,放弃了身前身后的议论,取而代之的是超乎常人的镇定,最后终于以10环,赶上并超过对手,取得这经历过来自技能与心理上的巨大考验的金牌。”是的,那时那刻他们不仅为战胜了自己而喜悦,更为给国家争回了荣誉而激动万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超越。
  
  二、说理新鲜
  
  说理忌旧俗,所选的事例应有时代性,予人新鲜之感;那些旧俗的事例,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也缺失现实的说服力。
  如一学生写“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仆’,只会是折射一个庸俗的魂灵,当今领导应有亲民的形象。”文章接着道:
  焦裕禄一例就是很好的说明。1963年春节,连年灾害的兰考肉类和副食供应比较紧张。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就给焦裕禄家里送去了几斤肉。焦裕禄问他:“人人都有份吗?”这位同志回答:“要过年了,书记们工作忙,顾不上买肉,这是特意照顾几个领导同志的。”焦裕禄听后对这位同志说:“谢谢了,我家的肉已经买好了。请你把肉提回去,看办公室还有谁没买,这肉就照顾谁吧。”他还嘱咐这位同志,以后可不要再单独照顾领导了。
  且不说这个例子是否实在可信,但焦裕禄的时代毕竟离我们今天久远了,有人就会说:那是过去,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换成下文今天的温总理一例,文章也就新鲜而有现实的说服力了:
  一件穿了10年的冬衣,一双布鞋,在学校,在医院,在工厂,在矿井,在灾区现场、在戒毒所,在下岗工人家里,在农民麦田里……温总理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百姓的视野里,温总理的事必躬亲,温总理的泪水,让全国人民潸然泪下!有人甚至说,温总理其实姓“爱民”,名“亲民”!
  
  三、说理实在
  
  说理,尤忌空洞抽象;例子实在,方能令人感受鲜活与可信,予人审美之刺激。如下段:
  自信,让我们看到希望,让我们有了拼搏的动力。
  刘翔能在世界奥运男子110米跨栏中首次夺冠,除了平时的努力,更多的是相信自己。想想,如果他没有自信,认为创造这个纪录在中国史无前例,我一个“毛小子”怎么能办到呢,那中国将失去一枚金牌,中国的“体育坛”将淡三分。
  此中,刘翔一例太空洞,令人一见就知作者没有掌握他的具体材料,于是以模糊概括的语言表述之,如此“忽悠”,显见说服苍白乏力。如果换成下文,方见作者支撑论点的材料厚实有据:
  刘翔,还是全运会110米跨栏冠军的时候,《体育报》一记者问:你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雅典奥运会冠军。”记者笑问:“这110米跨栏是非洲运动员独占的。”刘翔扬起头:“我相信我这一点实力。”刘翔愿望实现后,这记者写了一篇《瞩目冲刺那一瞬》,他说:正是刘翔的自信,为他的追求增加了强劲的内驱力,为他的冲击积蓄了强劲的爆发力。
  
  四、说理明晰
  
  文章说理应透彻明晰,让论点与论据有机相连,让读者心中明晰透亮。如:
  自信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一扫我们心灵的寒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走出失意的阴霾,你会沐浴和煦的阳光。
  诗人李白,曾一直想出仕,却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终有一天,挤进官场,却又不被重用,皇帝只封他个“御用文人”的称号,整日无所事事,只有当皇上需要时才得以召见,心中是何等苦闷与无奈,但他并没有为命运所折服,他毅然选择离开官场,甩手一笑出门去,他看透了官场,但不看低自己,于是他选择自己心灵释放的空间,浪迹天涯,诗篇作伴,咏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吟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文章在论点论述时,作者只取李白一例,但没有分析而告诉读者:李白正是有着自信,因而才“走出失意的阴霾,沐浴和煦的阳光”。如此只举例子,而不分析,而使文章油是油,水是水,缺乏有机的拈连,让读者心存疑惑。文章应将论证材料分析到位,让读者明晰诚服。故而还应加上几句:
  是自信,让他笑对官场失意,选择了自己展示自信生命的方式,重返生命快乐的诗坛。于是,沐浴生命和煦的阳光,创造唐诗辉煌历史,成就了这位“诗仙”。
  
  五、说理辨证
  
  凡事都是相对的,只有辨证地审视现实,思考材料,文章才不致偏激,才见亲和力,令人颔首信服。
  如以“情和理”为话题。一些同学就写今天在这法治的社会,我们应避免情感的影响与制约,应该彰现理的力度,如此才能使社会公平公正。这样就很难说服读者,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情未必真豪杰,在非真空的现实生活中,“理”固然重要,但“情”的作用亦不可忽视。于是,也只有理性辨证的审视社会与生活。如下片段,则见几分辨证,几分理性,几分深刻:
  有的人只注重情,但任何事情都应适可而止的。如果你特别专注于感情,更多的时候你就会被“情”遮蔽住你的双眼,本来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会让你因情而束手无策,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变得很不现实,甚至你会做出违背常理、甚至违犯法规的事情来。面对杀人犯,你若徇私情,那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当然,也有的人只注重理。对什么事都据理力争,殊不知这样下去会失去人性,没有了同情心,自身也会陷入僵化死板的教条之中。当你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之际,是不是也正是反省自己找回人间真情之时?
  所以,情理共融,乃为人之根本,做事之准则。
  
  底蕴揭示
  写作应有读者意识。说理文让读者心悦诚服,才有价值的凸现。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多“扪心自问”:我写的文章,读者相信吗?他明白我的意思吗?他有阅读兴趣而不致产生审美疲劳吗?这些问题都思考成熟之后,写就的说理文,才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迸发强劲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