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4期

逝去的王朝

作者:张 哲




  穿梭于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内,有一种感觉如此强烈,很难描述是喜是悲,或者是怅然若失。在这里,我分明看到了那昔日帝都的繁花似锦、宫廷的歌舞升平,而那来自西方的炮声却又让人听得如此真切,如此心痛……俱往矣!逝去的王朝,或许只有历史才是最好的见证。而这些珍宝,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守候百年。如今,玻璃橱柜内、灯光下它们依然熠熠生辉,永不老去,接受着成千上万双好奇的眼睛的注视。这其中,有咿呀学语的孩童,有金发碧眼的老外……这段历史对于他们太远,但那却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必须牢记的。“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遥远的声音在耳畔回荡。近些,再近些,似乎又化成了喃喃低语,述说着宫廷的寂寞,王朝的荣辱兴衰……
  作为国人,我们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玉器、钟表、服饰、文具,皇宫艺术的精致与宫廷文化的风雅在此交错融会,无论是“玛瑙卧莲鸳鸯”的巧压天工,还是“铜镀金少年牵羊钟”不炫耀着天朝大国的物产丰盈,却也宣告着这个王朝的毁灭。宫廷的奢靡拉开了衰亡的序幕,一切都开始腐朽,巨人轰然倒下,似乎只有这玉石金器不留痕迹。
  不知不觉中,思绪飘远了,游客们的啧啧赞叹声把我拉回现实,不经意间我的视线停留在一座大件玉山上。细看之下,高山密林中蜿蜒的山路忽隐忽现,依稀的游人拾级上,他们是陶醉于怎样的自然景致?而那山腰上远离喧嚣的楼阁中又住着怎样的世外高人?我们无从考证,空留下无限的遐想。我不禁注意了一下位于下方的标签——“秋山行旅图玉山”,于乾隆三十五年告竣。
  乾隆三十五年,也就是1770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当乾隆帝沉醉于江南的好山好水,当迂腐的统治者还自诩为天朝大斟,蒙蔽于乾隆盛世的假象时,西方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织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在西方的德国,诞生了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莱茵河畔的波恩,一位音乐巨匠——贝多芬横空出世;也是那一年,歌德第一次接触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歌德巴赫猜想”被公诸于世……科技、艺术、文化在西方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残酷的殖民统治讯速蔓延……
  当然,这些乾隆都不会知道因为此昏庸的官司史还在劳民伤财地运来新疆上好的和田玉“,博得乾隆一悦,安放于煌煌大殿。这不是一种悲哀吗?如今,在这个展厅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感叹着玉匠的高超技艺,然而配上那段历史,自璧无瑕的玉山沾染上这沉重的过去,不免也映现出血与泪的痕迹。
  缓步前行,眼前一座“铜镀金象驮转花钟”跨越百年,却不减当年英姿。曾经,它为帝王将相、后宫嫔妃表演,被奉为至宝;现在,它依然在歌唱,只是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偌大的展厅,它被争相观看的人群围绕、议论……它在歌唱、表演,是回忆昔日的辉煌,还是哀叹命运的曲折?不得不承认,统治者对钟表的偏好已经达到了让我惊异的地步。它们不再作为计时工具,而是作为一种贵族争相追赶的潮流,一种权利的象征。可谁又能保证,晚清的沦落,不是在这清脆而纷乱的钟声中降临的?
  就艺术的角度而言,这座高近两米的“铜镀金象驮转花钟”堪称精品,悦耳的音乐声响起,上下数十个金色齿轮开始不停地旋转,金色的大象转眼、甩鼻,狮子、人时进时出,象背上,佩刀的士官左右巡视,威严不可侵犯。这雕工,这机关,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为之赞叹,何况那些古代的帝王,喜爱可以想象。但可惜的是,惊讶的同时,他们看得不够远,“铜镀金象驮转花钟”的背后,他们没有看到大英帝国的迅速堀起,没有意识到危机四伏。或许,他们的眼睛已被眼前这精巧可爱的贡品所蒙蔽,太平千秋的梦依然未醒。
  有愤恨、有遗憾,眼前夺目的珍品,是艺术的最高成就,却也是毁灭的预兆。但这不是它们的错,没有它们,清朝依然会灭亡。历史不会重写。我们领略传统的中国文化,关注逝去的历史,不仅仅为了回顾,更为了展望,昨天的历史留存于于记忆无法抺去,明日的历史却是可以由我们自由书写。铺纸、研墨、执笔,写下我们明天的灿烂。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后的感想文章。博物馆陈列着逝去的王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稀世珍宝。这些珍宝曾取悦于帝王将相们的欢心,曾助长过那些拥有者的贪欲和野心,同时也见证了逝去王朝的荣辱与兴衰。但不管怎样,历史是无情的:那些曾经的拥有者,最终全部消失,一无所有;而那些曾经的艳羡者,仍有无数的后世子孙在步其后尘。也许人类永远不会走出这个历史怪圈。
  然而,作为一个中学生,没有被这些光彩夺目的珍宝迷住双眼。作者以其特有的冷静与清醒,透过这些劫后余生的珍宝的光彩看到许多青年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看到这些珍宝背后逝去的历史风云,看到那盛世王朝繁华奢靡中潜伏的危机,更发现了那逝去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文章的主题明白昭示了一个人们常说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似乎没有疑义。但,如果深入去想,这个“落后”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科技落后”。准确地说,大清王朝不是崩溃于殖民主义者的“船坚炮利”,而是毁灭于自身制度的腐朽。所谓的“综合国力”,物质方面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心的向背。一个专制腐朽的封建王朝,怎能接纳善言、凝聚人心与当时进步的西方社会相抗衡呢?“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是别忘了历史老人的忠告。
  
  选材点评
  这篇观后感,意在以场景描写为主,同时抒发自己观后的真情实感。所以在选材上,侧重写了参观中之所见,并恰当融入自己的参观感受。比如,文章先从情感介入,为全篇定下情感基调,然后以浏览式的文笔扫描了博物馆的稀世珍宝的精美形象,予人以整体印象。接着,在重点描写了两件艺术珍品的同时,揭示出逝去王朝当时的国际形势与相关背景,从而深入开掘出文章的主旨。
  
  布局点评
  本文是以参观所见的景物转换与思考的不断深入为线索,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
  开头部分,以深沉的情感介入,交代自己参观逝去王朝遗留的珍宝一事。开启下文,定下基调。
  中间部分,在描写所见珍宝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两件舶来的艺术珍品,同时揭示这些珍宝所处朝代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慨。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关注历史,汲取教训,开创“明天的灿烂”。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凝练、生动。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瑰丽场景,彰显了历史人文知识的厚重,又抒发了自己的深沉情感。恰当运用了对比手法,廓清当时的背景和形势,比如,一方面交代“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沉醉江南”美景,陶醉于“天朝大国”和“盛世”的假象中,一方面介绍西方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与技术进步。文中对“铜镀金象驮转花钟”等艺术珍品的重点描写形象生动,给人亲临其境的感受。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艺术珍宝的细致观察和精当描写;二是作者在观赏这些劫后余生的艺术珍宝的同时,巧妙融入自己的观后感想,而且见解比较深刻。这一切,如果没有平时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愿你读过此文,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