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4期

城里的月光

作者:孙 绩




  总觉得妹妹这几天有些奇怪:吃完饭,既不做作业,也不看最喜欢的动画片,而是一溜烟跑到阳台上仰着头,还老唉声叹气的。
  “因囡,你怎么了?”全家人都问道。
  她苦着脸说:“老师让我们观察月亮,再写篇作文,可我连看了好几天,都是黑漆漆的,哪有月亮啊……交不出作文,老师要批评的!”
  眼前的情景几乎和一个月前一模一样。那天妹妹也是愁云满面地说科学课老师要每人抓两条小鱼带到班里写小报告。我骑车载她逛遍了大半个县城,不要说小鱼,就连水草的影子也没有。“水好臭啊!”我们捂着鼻子,站在石堤上,河面上弥漫着厚厚的油污,散发着阵阵恶臭,大大小小的水管还在源源不断地往河里排放着废水……
  “哥,小鱼都到哪儿去了?”妹妹疑惑地问。
  “河水变臭了,小鱼全被毒死了。”我无奈地回答。
  她低下头,哭起来,不知是因奔波了大半天的失望,还是为可怜的小鱼感到悲哀。最后舅妈只好去菜市场买了几条泥鳅,让妹妹拿去“交了差”。
  我又想起,今年妹妹春游,回到家兴奋了许多天,遇到人就做汇报似的:我见着大水牛啦!我见着老母鸡啦!我还踩了水车,还去拔萝卜了!她手舞足蹈地比画着,激动而又快乐地说着,满脸满眼的幸福与满足。我不禁不屑地打断她:“有什么稀奇!我小时候,门口小河里尽是小鱼小虾,屋后院里种着葡萄、石榴。到了晚上,蛐蛐和金铃子就跟开演唱会似的,我们坐在水井边看月亮、数星星……”正说得陶醉,忽然发现妹妹的眼中满是迷惘,仿佛我在同她讲述一个遥远的童话。
  她的眼神触动了我的心弦,连我自己也开始迷惘起来。那些幼时的欢乐与美好,那些童年的和谐与自然,真的再也回不来了,真的就烟消云散了吗?我们搬离了小桥流水之畔的白墙黑瓦房,摒弃了石榴树、老水井,住在鸽笼般的套房公寓里,四面雪白的墙构成了全部世界;乌篷船越来越少,工厂、高楼却雨后春笋般崛起;孩子们再也不能去看月亮、数星星、钓小虾、抓小鱼了,因为这个喧嚣的城市制造了太多的浓烟与废水。
  若说我们80年代的人总算还有过一个自然绿色的童年,那妹妹他们这群90年代的孩子无疑显得更为悲哀与无奈了。在水泥森林里郁郁寡欢地成长,在电脑网络中单调乏味地认识世界;他们的天空从来是阴暗的,小河永远是墨绿的。乘着木船采莲蓬,爬上大柳树抓知了,在一片蛙鼓声中甜甜入睡……这些都是如此遥远而又陌生,更像是某个梦境或者童话。
  唉,妹妹,对不起,哥哥不想骗你,我们都在寻找,可这个城里真的已没有月光。
  (指导教师李泉水)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在元宵节的月圆之夜,我恰好看到这篇学生作文——《城里的月光》。循着作者的思路,我禁不住走上阳台,把目光投向窗外,寻找那个曾被许多文人赞为“冰轮”、“玉盘”的东西。大街上,耀如白昼的街灯,店铺外,五光十色的霓虹,还有那竞相燃放的礼花,一时把我弄得眼花缭乱。
  大约到了八九点钟光景,我终于在黑黢黢耸立如山的楼群上方发现了一块亮如白铁的圆形物,衬着深色的天幕,还能看到它的清晰轮廓。然而,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目,比起绚丽的烟花,差劲多了。“城里没有月光”——不知是哪位文人的名言在我眼前灵光一闪,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如今的城里,岂止是没有月光?许多好东西都在眼前悄然消逝了:那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气、快活的游鱼、鸟语花香……都不知从何时起,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后来的这些天真烂漫的城市孩子,一出生就被圈在水泥森林的鸽笼中,每天穿行于那些钢铁动物的洪流中,淹没于五光十色的人造太阳中……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空间?曾经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大自然啥时被弄成这般模样?这一切到底错在哪里?对此,我都无法找到答案,只担心,我们的孩子,还有孩子们的孩子……不知将来的孩子如何面对那令人担心的一切!
  本文小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审视了盲目城市化建设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忧思,主题发人深思。
  
  选材点评
  本文作者意在通过“城市的月光”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引申开掘,从而揭示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为此,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有关信息予以巧妙剪裁,编织在自己的文字中。文中,作者还注意到把没被污染的乡村环境与污染严重的城市环境放在一起对比着写。总之,选材的多角度与表现的多侧面,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突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思考、联想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
  开头部分,从妹妹的为完成作业而观察月亮、寻找小鱼入笔,引出城市环境污染的重大主题。
  中间部分,追忆自己儿时乡村所见的自然美景,对比眼前现实,揭示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的严峻现实。
  结尾部分,展示城市里远离自然和谐的所谓“现代化”生活,表达自己的无奈与忧虑。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流畅自然,富有青少年的生活气息。题目巧妙移借歌词,并在结尾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以贯之的情感基调。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手法,使文章内容丰厚,情感充沛。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表达效果。
  
  写作建议
  本文之所以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主要在于思路的创新与表现手法的出奇制胜。作者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其单纯、率真、直感而毫无做作的表露,给人清新自然之感。善用对比手法,很好地凸现了主题。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启发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