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3期

笔底兴波著妙文

作者:陈立军 




  “曲径通幽”是园林艺术中一种引人入胜的布局,往往方圆不过数亩,却布局经营得幽深莫测,深入其中,常引起人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叹。文章也是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往往讲究情节的曲折多姿,跌荡有致,最忌平铺直叙,一眼见底。
   很多学生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总想写得波澜起伏,使文章也来个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怎样使文章跌荡起伏而又丝丝入扣呢?
  
  一、捕捉矛盾,巧设情节。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意外现象、反常现象,都是写出事件波澜的依据,事件的波澜就表现在事情的转折和突变上。如事件由成功转为失败,人物行为由正确转为错误,人物处境由顺境转入逆境,人物命运由喜剧转入悲剧等,或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情形。我们在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的情况下,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事件本有的曲折变化,于曲折处、冲突处浓墨重彩,着力涂抹,兴风作浪,使文章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鲜明有力。
  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着力突转等。
  
  二、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于行文中具有神奇的魅力。清朝戏剧家李渔就悬念曾这样阐述: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制造悬念就是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推到关键处后故意岔开,不作交待,或说出一个奇怪现象而不说原因。如《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第一次考试相当出色,复试却唱得一塌糊涂,个中原因是什么呢?文章避而不谈,在结尾处通过苏林教授的家访才真相大白。设悬巧妙自然,扣人心弦。
  运用抑扬:主要突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展现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由不喜欢到喜欢(喜欢到不喜欢)的心路历程。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蜜蜂刺人,我不喜欢——吃荔枝蜜,我有点动情——看蜜蜂酿蜜(农民劳作)——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在情节的曲折变化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断地升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逐渐鲜明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卒章明志。
  
  三、着力突转,笔底兴波。
  
  往往在行文中来一个或两个突然性的大转折,情节陡转,使上下文构成一个极大的落差,于跌荡起伏中扣人心弦。如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就有两处突转:其一,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参加晚会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回到家中发现项链丢失,此一“乐极生悲”的陡转,使文章内容摇曳多姿;其二,十年后的一个星期天,玛蒂尔德与借她项链的佛来思节夫人的邂逅,才知借来的钻石项链只是件膺品。在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点上结束全文,又是多么地耐人寻味。
  除了上述常见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巧合、铺陈误会,巧设伏笔等等。
  当然,写出事件的波澜,我们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但不能随意为之。既要循规蹈矩,又要有所突破,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故事的曲折变化既要在意料之外,又必需在情理之中,不管怎样出乎意料,都必须合情合理;另外,我们也不能一味求曲折,无风起浪。如果在一篇文章中,从头到尾,不断地设悬,不断地突转,反会把读者给弄糊涂,不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