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3期
北京的符号
作者:北京考生
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的寓所吗?一位学贯中西的硕儒,不求闻达的学者,“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大儒已逝,但后人瞻仰,仍能感受到那严谨的治学之风。踱步走过,仿佛看见一盏孤灯下,独编《管锥篇》的身影。
走过鲁迅曾居住的八道湾,四合院里那株紫藤还开得正旺,侍候周家一辈子的老佣人张淑英依旧踮着小脚穿过庭院,守着周家的故宅,向前去探访的客人叨唠着大先生和二先生。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般迅忽”。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走过文革中逃脱“除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瞻观的,”又仿佛看见林徽音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什刹海畔,有储安平“一万分的失神,一万分的慌张”;昆明湖边,有金岳霖的谈笑风生;荷塘月色下,有朱自清的抒怀。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符号文化。
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
简 评
作者着眼于文人留下的踪迹和“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以之为北京“永恒的符号”,角度很好。
写到了钱钟书、鲁迅、史铁生、朱自清等大家十分熟悉的文人,也说到了高君宇、石评梅、储安平、金岳霖等一般中学生感到陌生的人物,作者见闻之广博、积累之丰厚,非同一般。作者厚积薄发,文章饱满充盈。
无论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饱含情感;一些抒情的语句,更强化了文章的抒情性;开头和结尾都用“你”呼告,正利于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
作者的语言功底很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句式,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在段落的安排上,既有整齐之美,而又有变化。
细推文意,倒数第三段与倒数第二段调换顺序,文意更为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