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期

宽容

作者:孙盛起




  1991年,我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里是个种族大熔炉,汇聚了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学生,对此我既兴奋又感到陌生和孤单;由于担心受到别的国家的学生的欺负,不久我就加入了由十几个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同乡会”,这样大家有事可以互相照应,使我有一种安全感。
  10月的一天,我去学校附近的商场购物,在扶梯上偶遇学校里唯一来自喀麦隆的同学桑乔。桑乔不久前曾因和一个中国学生发生冲突而被我们同乡会“修理过”,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我俩一前一后站在扶梯上,他见我是只身一人,就很轻蔑地冲我竖起中指。这是个侮辱性的手势。我毫不示弱,一把抓住他的衣领要和他理论。然而桑乔长得人高马大,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很轻易地把我的手扭转到背后,然后狠狠一脚将我踹下扶梯。
  我被摔得几乎昏过去,不仅脸颊被摔出很长一道口子,待商场工作人员把我送到医院后,经检查,我的两根肋骨也有轻微裂痕。
  同乡会的同学闻讯立刻来看我,很快,我们就制定了两种“解决”桑乔的办法:一是起诉他,让他遭受牢狱之苦并支付巨额赔偿;二是找机会收拾他,让他付出比我更惨痛的代价。我倾向于后者。复仇的烈焰在我的心中燃烧,出院后,我根本无心学习,整天琢磨着怎样找机会对桑乔下手。
  如果没有发生那起震惊世界的惨案,我的复仇计划无疑将实施。那起惨案发生在11月1日,中国留学生卢刚由于某种原因,开枪射杀了另一名中国留学生林华、3名爱荷华大学的教授以及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
  听到这个消息我完全惊呆了。卢刚和林华不是我们同乡会的成员,受害的另3名教授我也不太了解,而安·柯莱瑞女士却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一进爱荷华大学我就听到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她是父母早年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教时出生在上海,因此她对中国怀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感情。她终身未婚,把在爱荷华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视若己出,对他们爱护有加、关怀备至。可如今,这样一位慈母般的长者却被人丧心病狂地杀害了,而杀害她的人竟然是我的“同乡”!对此我无法理解,更感到羞耻。
  如果说安·柯莱瑞女士的被害令每个人都感到震惊的话,那么几天后她的葬礼对每个人的心灵又是一次巨大的震撼。
  11月4日,我们全校师生停课一天为安·柯莱瑞女士举行葬礼。葬礼上,安·柯莱瑞女士的3个兄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成立了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金基金会,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同时,他们以超凡的爱心宣读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
  我们经历突发的剧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位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
  我们一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同分享着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也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
  安最相信爱和宽容。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这样,我们就能—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诚挚的安·柯莱瑞的兄弟们
  听完这封信,我们都为安·柯莱瑞女士及其家人那博大的心胸和伟大的宽容所深深地震撼。
  我想到了自己,与其相比,我们所信奉的“有仇不报非君子”的信条显得那样地狭隘、那样地卑微。也就在那一刻,我才真正地认识到:复仇只会加深仇恨,而宽容却能震撼心灵,让仇恨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葬礼结束后,我站在公墓的出口,将泪眼汪汪的桑乔拦住。桑乔脸上现出万分惊恐,见几个中国学生围拢过来,撒腿想跑。我一把拉住桑乔的衣摆,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脸上露出了微笑。
  “希望以后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我说着,向他友好地伸出了手。
  桑乔一愣,惊愕地望着我。随后,他明白了一切,张开双臂将我紧紧拥抱。“朋友!朋友!我爱你,朋友!”他开心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选自《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