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期

让你的文章尽显厚重的意韵

作者:许 昆




  一篇文章如果语言直白,语意肤浅,会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如果语言蕴含哲理,文句辞约旨丰,会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只有文句有意韵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修养水平。那么如何做到“文句有意韵”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展示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类高考作文一般是指充满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刻的文化认识的文章。要在考场作文中展示文化底蕴,可以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点击历史文化名人,链接历史故事等。
  
  1.借得名句饰华章。
  名言警句,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韵和启示作用。如果在高考作文中镶嵌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警语警句,可以为文章的主题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言简意丰,含义深远,使文章华美丰富。
  例如,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谈意气》的开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文章的开头部分用三个自然段从名言中引出自己对“意气”的独特感受,从而得出“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的观点。名句的引入使文章意韵丰富。
  再如,2006年吉林高考满分作文《人不读书为哪般》也是从引用名句入手的: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的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
  文章从引用名句入手,紧扣题目提出“中国读书人少”的议题,增强文意的厚重感。
  
  2.采撷诗词文飞扬
  我国是诗的王国,许多诗词佳句犹如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文章中恰当的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不仅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提升品位,受到读者青睐。
  例如,2006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写到: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此段文章引用诗文,流光溢彩,显示了作者广阔的阅读视野和卓越的语言功力,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气势。
  
  3.点击名人做文章
  历史文化名人的人生选择、生命历程具有典范性,可以作为后人生活的范本。点击历史文化名人,可为作文提供充足的证据,为作文增添活力。
  例如,2006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读·感悟》: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的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此段作者将庄子、李白、司马迁、李清照等名人信手拈来,表达作者读他们的感悟。庄子的空灵澄净,李白的潇洒不羁,司马迁的刚直坚韧,李清照的凄婉哀伤,给文章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4.链接历史添厚重。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合理链接历史故事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如,200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节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此段链接了历史上名人岳飞、文天祥、苏武、张骞的故事,恰当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也热情地歌颂了他们都是有意气之人。
  
  二.蕴含丰富哲理
  
  好文章不仅语句优美,内涵丰富,而且蕴涵丰厚的哲理,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得到教益。
  例如,2006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愿景》:
  曾经为自己年龄增长而跨入成年而欢呼雀跃,也曾经为自己取得的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还常在人生的小土坡上放眼傲视未来……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拼搏被时间更迭成遗憾与过去,当满载信心与梦想的帆船在人生的大海上触礁而搁浅,我总会黯然神伤,嘘唏不已。可是生命仍在继续,人生又回到另一个起跑线上,痛苦与无助终会烟消云散。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轼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于是在我人生的愿景中,成熟不再意味着身份证中年岁的增加,淡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行路时让人一步,见别人困难时伸手扶助一下,竞争激烈时不忘为友人送去关心与祝福……成熟便是如此简单,而这样持之以恒,淡泊的是对名利的渴求,获得的是人间的真爱!
  此段文章语言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比喻排比熠熠生辉,令人品读之余,不由生出几分羡慕。更突出的是语句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特别是对成熟与平淡的看法,精辟独到,具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