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期

三原色

作者:湖北考生




  (三原色又称三基色。作画时画家可根据不同的比例调配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来。以此为题,其喻意鲜明矣)
  只有一种颜色的世界,太单调,不辨你我,不分黑白,只有一片混沌;黑白两色的世界,虽然分明,却拘泥于每一根线条明晰的分界,太冷淡太呆板;只有这三原色构成的世界,五彩斑斓,变化万端,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绵绣天地。(贬“一”贬“二”是为了扬“三”。)
  红、黄、蓝,分割、解构、混合,便形成了世界。它们是火、风、水,是阳光、大地、天空,是三个高贵的灵魂,从三原色中开出不朽的繁花。(以“火”“风”“水”来比三原色中的“红”“黄”“蓝”,很有新意,同时还分领下文的主体三部分。)
  不灭之火——文森特·梵高(以火来喻红色,贴切生动;以红色来比梵高,贴切得当。)
  这是一个被点燃的灵魂。他点燃了自己,并不惜一切地,用他偏执的画笔来点燃这个世界。(“点燃”一词紧扣火,且领起下文。)
  你点燃了一束葵花,从此这些高贵的植物只以你的名义绽放;你点燃了一个星月之夜,从此夜空中拥有了永不寂灭的光亮;你点燃了阿尔的麦田,从此阿尔的空气中永远洋溢着你的温度。(人称的转换,便于情感的抒发,只是转得不怎么自然。)
  你点燃了孤独的自己,最终留下了不灭的火种。(照应小标题的“不灭之火”,又承上“点燃”,起下“火焰”“光芒”)
  因而我们常常看见你的身影,透过每一道耀眼的阳光,每一束灼暖人的火焰,每一抹鲜艳的红色,我们看见了你。你葵花一般的短发,你透着火光的眼眸,你涂抹的每一道油彩,都在书写着你对于生活的全部热忱和执着。(运用两组排比句来抒发对梵高的崇敬与赞美。)
  我们终于明白,你那火红的光芒之所以不灭,是因为你献出了最真诚的爱。(归结本小节,揭示梵高“火红”而“不灭”的原因。)
  随性之风——李白(“风”的“随性”是想来即来,想去即去。以“随性之风”来喻李白,与李白的狂放不羁相吻合。)
  一股不羁的风,挟着大漠的黄沙踏上了大唐广阔的河山。(首句就将风与人合二为一。且合得巧妙。)
  毫无疑问,李白的且饮且歌,且歌且行给本已华贵的唐朝文化增添了金灿灿的一笔,是他的诗句如风,生动了大唐的山水。(活用“生动”一词,突现了李白在诗坛的地位。)
  若没有这样一阵风,没有这样一个天真又认真的灵魂,唐朝的繁华是要失色的,唐朝的文化也会黯然,就连那山水,也要失了神韵。(从反面来进一步强调李白对唐诗的杰出贡献。)
  他是一阵风,永不停伫那旷达的脚步。他飘然的衣袂随之白云,他高歌的口中留有酒香,他随性的笔触放任一挥,便使那浩大的文学殿堂放射出金灿灿的光华。(这是李白的个性,又何尝不是“风”的特性?)
  他来也如风,去也如风——抱月而眠,这实在是太诗意太随性的结束。(只有充分了解诗人才能做到如此自如,放收随意。)
  宁静之水——鲁迅(以“宁静的水”来喻鲁迅,似乎不大妥帖。正因如此,悬念也就一下子起来了。)
  他是一潭如此深邃的水。冷静如水,深沉如水,怎奈这一汪水波中竟隐藏着凌利的锋芒。(用语简练,但语语中的,同时也释去小标题带给人的疑惑——“宁静”来自于“深邃”,因为“深沉”,所以才能隐藏住“凌利的锋芒”。)
  先生是一个看透了世界的人,所以他冷静如水,而他又是一个爱着世界的人,所以他温柔如水。在那片如水的深蓝中,我们每个人都照见了真正的自己。(“冷静”是看世界,“温柔”是爱着人民。这一“冷”一“柔”,写出了鲁迅人格的两面,可谓目光深邃。而“深蓝”一词又似有意无意地呼应开头,将水与蓝连在一起。)
  红。黄。蓝。(呼应开头,再一次点题)
  三原色构成的世界,有火、有风、有水,有热忱、有放达、有冷静。它们是世界的三个侧面,也是人生的三种状态。(归结全文,同时点出火风水的寓意。)
  它们并不彼此矛盾,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对生活的热爱。以此为轴心,旋转辐射出一个丰富博大的世界,一个我们不得不去热爱的世界。(结尾荡开一笔,而耐人寻味:正是这多彩的人生才组合成了丰富博大的世界。)
  简 评
  红黄蓝的颜色可调配成千彩万色的世界,火风水(即热忱、放达、冷静)的人性能构成纷繁复杂的社会。作者的思路明晰而独到,无论是以“火”来比之梵高,还是以“风”“水”来喻李白鲁迅,均很有创意,且与人物的个性相吻合。行文上,开篇紧扣题目入文,且一下子铺垫很足;总分总的结构使得全文条清理晰,块块鲜明。语言平实而凝练,做到了以朴实动人。开头、结尾相互照应,且紧扣一个“三”字,起到了凸现话题,鲜明题旨之功效。
  (王能光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