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期

虔诚的祈望

作者:李秋枫




  “一生爱好是天然”,过自由、快乐、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
  很想过理想中无忧无虑、充实温馨的校园生活。上小学时我就设想:上课是活泼而又惬意的,课余是丰富多彩的;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棒喝,我只好无奈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无休止的重复性作业霸占了我的大部分时间,我不快乐。上初中后我又设想,学习那么多科目,在知识的天河里游泳该有多爽;然而我又失望了,分数、排队、竞争,我感到的只是不能恢复的疲劳。高中时我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吃苦受累的打算,但现实居然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恶劣N多倍。
  父母、亲友、老师,所有的解释归结为一句话:为了生存。现在我懂了,我们上学、接受教育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上小学时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中学,上中学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上了大学还得拼命,找到了工作后得加倍的拼命,直到把命拼得油干灯枯,活力耗尽,那时可能才真的到了“愿景”,享受极乐世界的一切舒适。可悲吗?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过,学校成了生存竞争的职业培训班,学生享受不到“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享受不到老师“如坐春风”般的熏陶及浸润,享受不到在阳光雨露中绽放花开的幸福;同样,我的老师们也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分数和名次而疲于奔命。我很理解老师为何常常发脾气,我更理解浙江的那位优秀教师为何从18层楼顶“飘然而下”。可怕的生存!可憎的压力!
  学校成了折磨学生、煎熬老师的刑场。谁之过欤?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今真的成了“愿景”。看《义务教育法》,看人才培养规划,真的很理想;国家对基础教育有很理想的蓝图,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也很透彻到位。但为什么我所经历的却是“如此惨淡的人生”。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社会,归结到世俗意识的顽固,说是“社会”和“世俗意识”让基础教育扭曲变形成了生存培训与竞争的战场。
  我很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已经开始反思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及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的问题。我想,如果真的能自上而下把教育当作教育来搞,把学校当作学校来“做”,不远的将来,我“愿景”中的校园也许会成为现实吧。
  诚如此,我愿穿过“时空隧道”,从小学开始,重写我的求学史。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通过学生视角反思中国教育现状的文章。虽然囿于阅历和见闻,文章还显得有些稚嫩,但确实从受教育者的特殊层面折射出教育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与不足,尤其反映了这种教育体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文章的主题是深刻而发人深思的。
  面对当前教育日趋产业化、商业化、功利化造成的弊端,人们纷纷向“应试教育”体制发难。然而,面对捉襟见肘的各级财政、狭窄拥挤的就业渠道,聪明的施政者们又能开出哪些济世良方呢?没钱办学,校方便向学生开口,向社会敛财;就业无门,学生、家长只能盯着寥寥可数、令人垂涎的岗位去拼争,去玩命,千军万马去过独木桥。残酷的竞争现实,逼得学生、家长、老师……都像走马灯一样围着考试分数转。如此一来,教育不再是一片育人成才的净土:高额学费,使弱势群体失去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分数第一”让学生成了简单的知识容器、书本的奴隶;偏重智育,挤掉了道德素质的培养空间,造就一批只知无厌获取,不想为社会付出的时代“强人”,最终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大滑坡。这就是当前被扭曲变形了的教育,诚如文中所说,教育成了“生存与竞争培训的战场”。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作者议论的中心是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紧紧围绕自己所持的观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情感表达入笔,引出论题。然后,具体剖白当今教育方式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文章以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作观照,以当前教育现状为例证,揭示了议论的观点,并把议论引向深入。文末表达了作者的良好“愿景”与期待。总的看,所选材料能较好地为中心服务。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先叙(抒情)后议、逐层深入展开议论的思路架构成篇的。
  开头部分,从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批评观点。
  中间部分,在观照古人(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揭示现实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反差及这种教育给学生、教师带来的多重压力,指出:“教育成了生存与竞争的培训场”。
  结尾部分,观照教育部门的“反思”,表达了作者的殷切期盼。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文中长短句并用,给人灵动活泼之感。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同时融入鲜明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凸现了议论性散文的个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注重在对比中彰显事理、表达观点。透视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的主题开掘也显示了作者的思维水平与思考的深度。
  
  写作建议
  针对当前教育体制引发议论,在学生作文中并不鲜见。但多数文章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和感性认识上,如写抱怨学习压力的,写消极厌学的,等等。本文作者能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事物的本质中去,表达出独到深刻的见解,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