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2期

我的呐喊:为国计民生

作者:魏 玲




  学生们呼喊周迅时,忘记了鲁迅;学生们欢唱阿杜时,忘记了杜甫;学生们阅读韩寒时,忘记了韩愈;学生们备战高考时,忘记了国计民生。
  当今的文坛,太多的武侠飞檐走壁于其中,太多的玄幻漂荡于其中,太多的言情承载于其中;于是,它变得伤痕累累,缥缈虚迷、不堪重荷。
  当今的文坛,再也找不到忧国忧民的叹息与感慨,于是,我不禁要为国计民生的写作而呐喊。
  如今青少年的文章里,也有很多忧思,但大多都是为学习考试忧,为爱情友情忧,为家庭悲剧忧,就是没有为国计民生忧的。
  国计民生那么多让苍生忧心的事,何以就上不了学子的笔端?于是,我再次呐喊:为国计民生而作文!
  遥想屈子当年,披发行吟于汩罗江畔,一声“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随滔滔江水澎湃了千年,我们能否有一点屈子的“哀民”情怀呢?
  一代诗圣造就了一段诗史,“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篇惊世之作把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我们能否在“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时节想到没有住所的难民?
  南宋末年,一位病塌上的老人——陆放翁还期待着“铁马冰河入梦来”,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都还年轻,能否拥有放翁一样的忧国忧民之心?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晚清。经历了“康乾盛世”,大清国已变得千疮百孔,世态人情变得丑陋不堪。于是,蒲老以一部《聊斋志异》展现了世俗的假丑恶,我们虽没有蒲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能力,但我们仍可以用笔将当今社会的假丑恶暴露于世,这不也是关心国计民生吗?
  再看那颗文坛巨星——鲁迅先生,他一生都在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一生都在为忧国忧民创作“匕首、投枪”。我们能否再拿起他的刀和枪呢?
  虽然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但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欲可以亡身”,所以我要为国计民生而呐喊,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心忧天下!
   (指导教师 李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