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2期

永远不做黄昏时刻的蝙蝠

作者:罗雯鹏




  面对这个充满无数问号的世界,有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有人孜孜以求,获得真知;有人勇入虎穴,终得虎子。著名学者培根曾说过:“别人像黄昏时刻的蝙蝠一样,努力地进行昏暗和盲目的观察,而我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做调查研究。”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做黄昏时刻的蝙蝠,因为知识的获得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是怎样酝酿而成的?是司马迁游淮阴,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寻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夷门……就是因为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有了亲身实践,才能将《史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世界闻名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5岁便开始写他的五线谱。父亲说这是不能演奏的,他反驳说:“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练习、修改呀!”小小年纪的他就已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的千锤百炼,终于使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绽放异彩。
  顾炎武以他的“马背书馆”为伴,走遍大江南北,用亲身实践经验著书;李时珍亲入深山采药,虚心请教樵夫、农户和猎户,苦心编著《本草纲目》;英国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苦心研制“珍妮纺织机”,使当时的纺织效率提高了十几倍。
  想要饱餐羚羊,猎豹就必须去追;想要得到蜜糖,蜜蜂就必须去采花酿蜜;想要知道苹果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想要获得真知,你就必须去实践。
  但历史上总有人蔑视实践。马谡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可以镇守街亭,到街亭后,他将主力驻扎在一座孤山上,当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王平力陈不妥时,马谡却答:“《孙子兵法》上不是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吗?”结果,马谡不战而败,付出了惨痛代价。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有一句歌词“天地间走来小小的我”,确实向人们传递了一个真实信息。面对浩瀚的宇宙,洪大的天体,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实在够不上“伟大”,因为在整个宇宙中,地球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不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从宏观上讲,人类对大千世界的认识都是极其有限的。面对数不清的未解之谜,一连串的问号,人类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否定之否定,认识再认识,人类就是在这永不休止的探索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从这一点上说,探索实践,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唯一途径;一切停顿静止、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本文小作者,在旁征博引、列举大量事例的基础上,阐释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主题昭显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积极理解,有一定现实意义。
  
  选材点评
  本文是根据文章论证说理的需要选择材料,组织料材的。比如,为了证明知识的获取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这一观点,文中选取了一系列正面事例作为例证,其中包括司马迁、莫扎特、顾炎武、李时珍、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等中外名人。同时,还列举了以马谡为代表的反面例证,从反面角度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选材中,还注意把事实材料与文字阐释有机结合,充分揭示了事理,增强了说理力度。
  
  布局点评
  这篇比较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是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归纳结论的思路架构成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不要做黄昏时刻的蝙蝠,知识的获得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中间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论证论点。
  结尾部分,引用古诗,重申实践在获取知识中的突出作用。最后,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昭显题旨。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句式灵活,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板、僵化的平铺直叙,给人以节奏舒缓灵动之美感。比如:“司马迁游淮阴,追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寻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凭吊信陵君‘窃行救赵’故事中的夷门……”。文中,恰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写作建议
  本文的突出亮点在于以丰厚翔实的事例作论据支撑自己的论点,收到较强的说理效果。你读后从中受到哪些启悟?在应试教育的题山文海中,你能否挤出时间多涉猎一些书籍,多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为你今后的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