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1期

永远的小桥 流水 人家

作者:张闻一




  江南水乡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给人的印象总是朦胧的……描绘江南的水乡真的不需要太写真,烟雨濛濛是种美——一种古典的美。而游历江南水乡更要怀揣一份心境去体味,像品茗,慢慢的,细细的,轻轻的……来到西塘前,我的心境就定格在这惬意、写意的氛围中。一走进那里,真好像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老房、老街、老桥、老水依旧,与我想像的一样,我兴奋了。
  看了几眼镇边的导游图示我知道了很多。古镇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的嘉善县以北,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江南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至明代时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集了。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雅。古镇内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与纵横交错的河道相映成趣,街衢多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并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著称。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书香,诗词金石,缔造了西塘浓郁、宽广的文化氛围。许多历史上的名人雅士都在西塘留下足迹,早在春秋时期,伍子胥佐吴兴修水利,曾留迹西塘;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都曾到西塘寻幽探古;民国时吴江诗人柳亚子曾多次来西塘。可见西塘不仅拥有天然的历史文化,更包含着人文文化的底蕴。
  古镇布局依水而建,傍水成街,因水成路,顺水成市,引水成园,家家怡水,户户舟楫,桃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风光。西塘的水,巧妙地将河桥、街路、宅园融汇成景。镇上街河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有“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意境。古老的历史,浓缩在如诗如画的景致中,营造了古镇浓郁的水乡气息。
  一只乌蓬船穿过拱桥到我的面前,泛起涟漪,晃动着岸边垂柳和檐角飘动的酒旗。江南给人的印象,总是离不开水的身影。西塘亦如此。水是江南的精灵,“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有声”,水一般的恬静悠然,水一般的清新温润,是江南最具魅力的符号。我望着对岸倒映在水中的亭台楼榭、灯笼、招牌……仿佛置身于雨雾编织成的迷梦——那梦境空灵而又朦胧。回头瞅廊棚,雾霭朦朦中,斑驳老墙凝重如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向前方,岸边老柳树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一许古拙,一许沧桑悠然而至心中,倒显得有几分萧然。静静流淌的小河上,鱼儿追逐着岸边柳树落下的片片残叶,到底让人分不清哪是岸,哪是水了!也如同我心际,此时把江南缩影作西塘,把西塘放大作江南,只想赞一句:江南之美尽在西塘。
  有水就一定有桥。水的世界因着桥的七彩斑斓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多彩。西塘著名的桥是五福桥。当人们走过那桥时,善良好客的当地人会热情的嘱咐你:走过去,莫回头,你的一生就平安、多福、少灾。因为这桥积聚了人生的五大追求和祈愿:即福、禧、寿、禄、善终。此桥建于明代正德前,为单孔石级桥,桥长14米,桥孔跨度7.5米。它连通烧香港东端的南北两岸。在清代光绪年间重修。至今百年保存完好,石级石栏尚整齐。在西塘,它早已经超越了交通的意义,更多是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水乡的人并不希望繁华,只想在水边,在廊桥的倒影下,过着一种远离尘世繁华的怡然自得的生活。平平淡淡的古屋,简简单单的庭院,一切都是这么的妥帖,没有刻意装饰的华丽,更多的是久远而难见的古朴。我喜欢那里的人家,我也找到了一直想要的温馨;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忙碌,有的只是惺忪的迷朦恬静。是的,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居所,我一定会要一幢傍着河岸的小楼,我会把我的床放在靠河的顶楼,在屋顶上开一扇小窗,天气爽朗的夜晚可以数着天上的繁星入眠。而辗转难眠的夜晚,我会向小河倾吐自己的忧怨,枕着流水入睡。当然最好在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