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0期

话题“标准的高与低”作文导写与示例

作者:姜有荣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6年3月31日,信息产业部颁布了数字电视的25项行业标准,有人认为该“标准”高了,比国外标准都高;也有人认为该“标准”低了,大部分厂家都能达到。
  在2006年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中,著名学者周国平对当代青年读书的建议是: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只读那些最好的书。他还说,青年人读励志类图书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现在品质较差的书里面就有一些励志类图书。
  请以“标准的高与低”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导
  
  在“标准的高与低”这一话题中,“标准”是写作范围,“高与低”是写作重心。这一话题有着很强的普适性:如果从一个角度切入,就个人而言,高标准成就卓荦人生,低标准酿成平庸人生;就企业而言,高标准成就精品,低标准酿成次品;就国家而言,高标准成就强盛国力,低标准酿成衰败国力。如果从多角度切入,“标准的高与低”又会因人、因时、因事、因势而异。一个人为人为事要坚持高标准,追求真善美;生活享受要适应低标准,知足常乐。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果断地作出了“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标准,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率的标准”的决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如果从一个角度切入,就要力求探究的有深度,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如果从多角度切入,就要力求思辨的有高度,透视事物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给人以洞察万象、烛照古今的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从而在发展等级的星空里熠熠生辉。
  
  例文一(故事类)
  庄子三剑高低自见
  ○ 江苏省阜宁中学 周永奇
  
  庄子有三剑——天子剑、诸侯剑与庶人剑。
  庄子御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闻之大悦,曰:“天下无敌矣!”欲睹其剑术为快。
  王者,赵文王也。性嗜舞剑,犹爱观剑。四方剑士蜂拥而至,昼寝比试于前,遂致剑客三千。如是三年,朝政日废,国力渐衰,诸侯各国均欲谋之。
  太子悝患之,令曰:“能止王之好者,赏之千金。”
  庄子欣然受命,身着剑服,飘逸不群,徒步至殿下,不跪不揖。王奇之:“子至此,欲何以教寡人?”庄子答曰:“臣善用剑,愿以示王。”
  王拊掌而笑,曰:“三日后,来此示剑。”三日内,王令剑客互斗,决出头等,死伤过半。胜者立于殿下,以待庄子。
  三日后,庄子羽衣蹁跹,神色庄重,步入殿中。曰:“臣有三剑,剑剑锋利。”王急起:“何为三剑?”
  “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随王挑取。但请先言而后试。”
  “何为天子剑?”
  “天子剑,以燕之石城为剑尖,以齐之泰山为剑刃;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此剑一出,匡正诸侯,臣服天下。然此剑标准极高,非有包举宇内之心、囊括四海之怀者,无以驾御,故称之为天子剑。”
  王闻之,茫然失色。
  “何为诸侯剑?”
  “诸侯剑,以智勇之士为剑尖,以清廉之士为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此剑一出,四境之内,无不宾服。此剑标准中等,凡有富域强邦之志、利民安庶之心者,操之皆游刃有余,故称之为诸侯剑。”
  王闻之,肃然正色。
  “何为庶人剑?”
  “庶人剑,以淬火之铁为剑尖,以百冶之钢为剑刃;以气决胜负,以力搏生死;徒持匹夫之勇,而与斗鸡无异。此剑一出,上斩颈领,下决肝肺,一旦命尽气绝,于国无用,于民无利。此剑标准极低,市井游侠,村夫樵民,凡有勇力者皆可操之,故称之为庶人剑。今大王有天子之位,上不绳之以天子,中不绳之以诸侯,而绳之以下之庶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闻之大惭,闭宫三月。后悬天子剑于殿前,一改旧嗜,国力日盛,震于六国。
  
  简 析
  本文巧借《庄子·说剑》这一“旧瓶”装上了“标准的高与低”的“新酒”,堪称“故事新编”的力作。此类文章的写作贵在“形神合一”。何为“神”?就是话题的主旨,它的作用是统御故事。庄子的三剑,标准由高到低,此谓“明(物)扣”;对拥有天子之位者而言,当以“天子剑”的标准律己,方能使国力日盛,臣服天下;若以“庶人剑”标准纵己,只会使国力日衰,危机四伏。此谓“暗(理)扣”。何为“形”?就是故事中的人、景、物、事,它的作用是作为载体,使话题主旨得以生发。本文以六国争雄为背景,以三种标准的“剑”为譬喻,以主(赵文王)客(庄子)问答为表现形式,随着庄子对“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论述的逐层展开,赵文王的神色从“茫然失色”到“肃然正色”再到“大惭”,行事从“嗜庶人剑”转向“悬天子剑”,赵国也从“国力渐衰”走向“国力日盛”,从而演绎出“标准之变”催生“国力之变”的深邃的治国之理。全文以“神”御“形”,以“形”绎“神”,“形”与“神”的有机交融,使文章既得标准的高低妙理,又具历史人物的睿智神韵。
  (姜有荣)
  
  例文二(散文类)
  伯爵的土坟
  ○ 江苏省阜宁中学 阴成龙
  
  列夫·托尔斯泰说:“我要以人民的方式生活。”
  就是这样一位出身显赫的伯爵,就是这样一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煌煌巨著,被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大文豪,就是这样一位连死神都惧怕他的精神巨人,他的墓却称不上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他就这样孤身一人躺在莫斯科郊外的庄园里。年逾八十的托尔斯泰,为了彻底摆脱“贵族气”,只身一人顶着寒风行进在贫穷广袤的原野上,十天后,因染肺炎,倒在了戈壁荒漠的不归路上。
  托尔斯泰试图通过平凡的农耕生活,以一种亲近人民的方式洗涤自己的灵魂,来摆脱精神上的苦苦煎熬。身为伯爵,他一再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标准,对人类和生命进行着深邃的思辨和艰难的求索;而功成名就的他,却又一再降低生存和生活的标准,他把一切的身份、待遇、名利都化作了亲民的泥土。
  有这样的故事一直折射着这颗伟大的心灵。
  一次,托尔斯泰写的话剧要在剧院上演,他去观看彩排,没想到竟被门卫当作看热闹的老头撵了出来。还有一次在列车上,一位贵妇人竟把他当作车上的搬运工,使唤他去卫生间取回她丢在那里的钱包,事后付给他十卢布作为报酬。当那位贵妇人被告知她使唤的竟是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大文豪时,她差点晕了过去,立即祈求托尔斯泰宽恕她并将十卢布退还给她,可托尔斯泰却说:“这十卢布是我的劳动所得,我收下了。”
  伯爵要了一座土坟。
  剧本的作者被拒之门外。
  大文豪做了一次搬运工,并欣然自得。
  在这高低标准的巨大落差之间,托尔斯泰传递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睿智和良知?降低生存和生活的标准,让自己的灵魂接受大众和平民思想的洗礼,终于使他臻至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最高境界,也使他孤独的灵魂找到了最美的归宿。
  而现实生活中,竟有那么多人迷失于雾台之中,一味地抬高生存和生活的标准,身陷名缰利锁而不能自拔。殊不知,对思想和精神标准的漠视必然导致生命之树的枯萎和生命意义的湮灭。
  托尔斯泰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因为低矮的土坟,矗立起的是一座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巍峨高山。
  
  简 析
  本文的过人之处凝结于厚重而深刻的人文观照,而为了使这一观照更趋鲜明和透彻,作者又着力运用了比照的手法。托尔斯泰贵为伯爵,却要了一座简朴得连名字都没有的土坟;身为剧本的作者,却被剧院的门卫拒之门外;尊为文豪,却被列车上的贵妇人唤作搬运工……托尔斯泰何以能在生存和生活上坚守着这一系列的低标准?究其因,它源于自身对思想和精神的高标准的追求——以人民的方式生活,这是他一生苦苦求索才最终结晶出的思想。这就很好地解读出了托尔斯泰人文思想的内在逻辑:高尚的平民思想要以平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去践行,只有以平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走近并走进平民。也许这才是托尔斯泰的真正伟大之处。托尔斯泰生前曾说过:“人不是为了发亮,而是为了纯洁自己。”虽然他身后连一个墓碑也不留,但他那些卷帙浩繁的鸿篇巨著和他毕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就是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永恒丰碑吗?这座丰碑比任何的头衔、称号、盛誉更让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姜有荣)
  
  忧心忡忡的爱因斯坦
  ——电影《爱因斯坦》观后
  ○ 方新田
  
  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毋庸置疑。我想说的是,他不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花白脑袋散发着熠熠的犹太基督的光辉,那是人类理性的光束,那是善良人性的光芒。
  在法西斯将要失败的1944年,美国一些原子能科学家预计能研制出核武器了,他们找到了爱因斯坦,希望爱因斯坦利用和罗斯福总统的交情,向总统建议开发研制。爱因斯坦起始迟迟不敢动笔,他明白,这个计划关系到整个地球的命运啊,但想及法西斯主义的灭绝人性,他还是颤抖地写下了自己的推荐意见。罗斯福总统当即同意这项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核武器开发计划。
  1945年夏,日本军国主义垂死挣扎之际,美国政府动用了原子弹,毁掉了日本两个城市。爱因斯坦为此深深地忧虑——这时,我就发现银幕上的爱因斯坦真的老了,额上的皱纹更密集了,瘦小的背更佝偻了。
  1952年,美国又提出开发氢弹的计划。爱因斯坦明确反对,他认为,核武器不能再开发了,因为人类需要和平,永久的和平,也需要理性,需要和谐,谁也不能保证核武器始终掌管在爱好和平的人手里。但那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再也听不进他的意见了,于是他更加落寞了,经常踽踽独行在普林斯顿大学内的林阴小道上,寂寞地玄思着。
  爱因斯坦在教育自己的年轻助手时说:“不要把一生用在研究科学上,要像甘地那样……我不如甘地,我要多研究摩西、菩萨、耶稣。”
  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他这样说:“我不能肯定我哪一项发现会流传,我甚至后悔我的一生……”
  现在看来,爱因斯坦并不是杞人忧天。他始终是伟大的,有远见卓识的。他毕生信奉和平、人道、理性、宽容,但人类并没有像接受他的相对论一样接受他的这些人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