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8期

谈意气

作者:湖南考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意气有三义,我想谈其一:意气用事。
  成熟的人遇事往往会告诫自己:不要意气用事。也许意气用事是不成熟的表现,可是,在我看来,意气用事又何妨。
  都说人是理性动物而非感性的,理智的思考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任何时候都不意气用事,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都三思三思再三思,那样真的就很好吗?
  当然不!
  理性的思考固然不可少,感性的冲动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本性,如果说理性的思考能给我们打开一扇门,那么意气用事则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
  意气用事往往表现的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自我。我们喜欢孩子,因为他们不隐晦、不躲避,拒绝那些繁琐的理性思考,他们用小小的任性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用大人眼中的冲动与偏激主宰着自己的言行举止,高兴时拍手,生气时跺脚;欢乐时开口大笑,忧伤时放声大哭,这是“理性者”所没有的可爱的真实。
  如果说小孩子的意气用事带给我们的是可爱的真实,那么成年人的意气用事也会带给我们许多美丽与感动。
  因为意气用事,于是有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传唱千年的爱情,于是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千古绝唱,于是有了汨罗江畔回响不绝的《天问》之声……这些意气用事,为我们带来多少美丽与感动。这些美丽与感动,也是理性思考所不能达到的。为什么要拒绝意气用事,完全用理性将自己层层包裹呢?接受意气用事,拥抱意气用事吧,让真实的情感流露,让美丽与感动永存。
  当然,拥抱意气用事,并不意味着对理性思考的拒绝与摒弃,梵高是冲动的,因为他的冲动,我们眼中才开满了缤纷的向日葵;雨果是理性的,因为他的理性,我们才记住了丑陋的敲钟人。在冲动中思考,才有了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思考中冲动,才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朽的美丽。世界之所以美妙,是因为我们的意气用事与我们的理性共存。
  一味地理性,是套中人的可悲,一味地理性,是亚瑟王的可笑;一味地意气用事,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可悲,一味地意气用事,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可笑。这些可悲和可笑都不是我们追求的人生。
  我们小的时候,意气用事主宰着我们的生活,而后,生活教给我们智慧,智慧教我们成长,成长又催我们走向成熟。真正的成熟,绝对不是理性或感性的一味占有,而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接受理性的引导,顺从意气的诱惑,那才是一个美丽的境界。
  
  简 评
  本文见解独特,行文大胆,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
  开篇即开门见山,一反常人的观点,反向立意:意气用事又何妨。掷地有声!接着从小孩子意气用事的真实可爱,成年人意气用事的美丽与感动两个方面阐述,强调不必拒绝意气用事。行文至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理性的思辨将文意向更深处推进,将理性与意气结合起来思考,揭示出深刻的哲理:接受理性的引导,顺从意气的诱惑,那才是一个美丽的境界。
  本文的语言也非常优美,许多语句兼具生趣、情趣和理趣。如:“如果说理性的思考能给我们打开一扇门,那么意气用事则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在冲动中思考,才有了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思考中冲动,才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朽的美丽。”等等。
   (陈立军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