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8期

想起周庄

作者:蔡瑞琛




  从周庄回来已有好多天了,可心还是空落落地悬着、郁闷着、惆怅着——为周庄,也为找不到家的自己。
  最早认识周庄是在六年前,在那小小的电视屏幕里,周庄就像那位从戴望舒的《雨巷》里款款而来的“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样秀丽、那样清静,还透着一丝的寂寥。那黑瓦、那白墙、那清凌凌的流水、那傍晚跫音不响的青石小街、还有那一座座轻灵别致的石桥……一下子,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被轻轻触动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提醒我——我的家乡,曾经的江南水乡已经渐行渐远了。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小城,用钢筋水泥冰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记忆,还有我温暖的童年。从那时起便有一个执著的愿望——心浮气躁时,孤独无助时,到周庄去!也就是从那时起,对周庄这个“梦里水乡”,我有了一份莫名的“家园情结”。
  我一直在猜想,是不是到周庄去的人都有这么一份深藏着的“故园情结”?是不是都怀揣着一个孤独的灵魂来这里寻觅那久违了的亲切与温暖?是不是都在为被现实的浮华或膨胀或萎缩的心灵寻找一个安稳的“家”?这样的猜想让我不禁想起了三毛,那个爱流浪,“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奇女子。听说当年的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她“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我想,不管一个人的心有多么不安分,有多么渴望流浪,当她面对生命中最初的那份温暖与亲切时,都会如孩子般流下纯洁的眼泪。在周庄,三毛那颗因孤独而流浪的心,一定是找到了“家”的感觉。迷途的孩子,流浪的游子,家,是温暖的港湾、永远的岸!
  我猜想,当年三毛来到周庄的时候,一定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初春早晨抑或暮霭沉沉的冬日傍晚。烟雨、暮霭中的周庄更显出“清”、“静”的神韵,这正是治疗疲惫心灵的良方。清晨或傍晚是周庄告别白天的喧嚣回归原生态生活的时候,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周庄和探访它的人才可以真正安静下来,说说话,听听彼此的声音。
  很遗憾,我的周庄之行是在白天,虽然是在雾霭沉沉的暮秋,但我眼前看到的不是清凌凌的水与轻灵灵的桥,而是攒动的人头、拥挤的人群;耳旁听到的不是小船悠悠的“欸乃”声,而是各个旅游团导游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商贩们嘈杂的叫卖声;所看到的也不再是水乡人自然淳朴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周庄,在此变成了一场带有明显商业包装的“展览”,我们所“欣赏”的只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美学假象”而已。周庄的清静与孤寂被彻底打破了,如果三毛还活着,如果她也像当年临走时哭着许诺的那样再来周庄,她还会泪流满面吗?周庄还会给谁带来“家”的感觉?是周庄人吗?我想,当生活成为一种展览后,那么“家”也就仅仅是房子而已了。所以,任何一个试图“走进”周庄的人最终都仅仅是“走近”而已。
  我信誓旦旦地对好友说:“下次去周庄时,一定要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初春的夜晚。”好友怜惜地看着我说:“算了吧,也许,这辈子我们真心在乎的东西永远都只能在记忆中寻觅。”我怅然无语……我突然想,梭罗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是不是就是海子渴望的那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呢?我不知道……
  “生活在别处。”那家呢?家园在何方?也许那些用身体丈量漫漫朝圣之路的朝圣者会用他们的虔诚告诉我们些什么吧!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关于周庄,曾留下无数文人的经典文字。这个经历了900多年风雨剥蚀的江南水乡中仅存的一朵文化奇葩,一直以淳朴、素雅、宁静、美丽的神韵牵系着无数旅人的神经。那绵绵不尽的流水曾带走远逝的荣华,那曲拱连结的石板小巷,曾演绎过无数人间的真情故事……
  作者以寻梦“家园”的情结走访了这个令其魂牵梦绕的地方。然而,仅仅6年之隔的沧桑之变,已找不到昔日电视中周庄的影子。在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中,周庄已从原来的清纯少女一夕间变成体态臃肿、珠光宝气的贵妇。尽管人们千方百计希图挽回她昔日的风韵,异想天开让“小桥流水”的美感在心中永驻,结果却适得其反。
  文章通过亲身游历后的感怀,表达了对周庄日渐消解的自然、淳朴原生态自然景观与生活方式的深深眷恋与怅惘以及对现实“美学假象”中“浮华”、“嘈杂”、躁动的周庄的厌倦。彰显了对自然、和谐、美好生态环境——梦想家园的憧憬这一深刻主题。
  
  选材点评
  这篇以抒情为主的游记散文,基本上是以情感为主表现主题的,因此,也是紧紧围绕情感这条线索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比如,无论是开头写心目中想象的周庄的美好,还是写三毛游周庄的“家园情结”,还是写自己亲自游览周庄的所见所闻,直到结尾对“家”的憧憬,都从不同角度、侧面表达了对“小桥流水”原生态周庄的深深怀恋与怅惘,对现实中“浮华”、“嘈杂”中周庄的厌倦,以及对美好“家园”的追求。
  全文想象丰富,情感集中,收到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
  
  布局点评
  本文是以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抒发为线索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全文以情感表达为中心展开丰富想象,做到形散而神聚。
  开头部分,开篇点题,总写游周庄后的落寞心情。然后,通过追忆和对比6年前电视中周庄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形象,想象当年三毛游周庄的心态、归结出人们对周庄共有的“家园情结”。
  中间部分,观照人们向往周庄的情感因素,对比现实生活中周庄的明显反差,表达了对“原生态生活”的怀恋和对现实中周庄的厌倦。
  结尾部分,以对话形式,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的落寞情感,文末以深沉思考的语言表达了对梦想中家园的憧憬与追求。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文采。多用长句,语气舒缓,从而把作者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全文以抒发思想情感为主旨,并巧妙融抒情于记叙描写之中,水乳交融,自然流畅。文中恰当运用想象、对比等手法,丰富了意境,凸显了主题。比如,把原来心目中的周庄与现实中的周庄对比着写:“眼前看到的不是清凌凌的水与轻灵灵的桥,而是各个旅游团导游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商贩们嘈杂的叫卖声……”。不仅真实再现了生活图景,而且充分彰显了情感与主题。
  
  写作建议
  本文的出色之处,主要在于记叙描写中自然融入想象丰富的情感表达,从而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主题。作者能以超凡脱俗的眼光解析生活本质,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也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