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5期

话题“成功”作文殖民地写与示例

作者:欣 宇




  话题设计
  
  “成功“——是多么令人炫目的字眼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几人不在为“成功”而努力、而奔波?有谁不渴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说千道万,“成功”几乎是一些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论是求·升官。发财,求学问,干事业,还是求健康长寿;“怡情悦性,基本都没有逃出功名利禄的范畴。为迎合人们追求并渴望“成功”的心理,一些头脑灵活的文人和书商推出了所谓的“成功学”,首先成功地赚了一把。
  然而,在社会实践中,这些所谓的成功“秘诀”并不是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并不是靠这本书发迹的:而那些躺在“成功学”上的落魄者,却永远参不透?“成功”背后的玄机!
  你对“成功’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呢?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宇数B00字左右。
  
  构思提示
  
  “成功”的内涵,一般指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获取。这是世俗的眼光。还有人认为,人生的追求,不只看物质方面获取的多少,更重要的看其对人类,对社会的存在价值和所做的贡献,这种“成功”重点体现在永恒的精神价值方面。
  追求“成功”的目标不同,所选择的手段也不同。前者往往是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其至损人利己地,不顾主客观条件地强烈执著的追求,时髦的词叫“拼搏”。这种人,可能也“成功”了,但最后往往得不偿失。另外一种人对成功的追求是在顺其自然中付出,利用一切机会去争取,—但决不走旁门左道。这种人的心境是开阔的:成功了不自矜;失败了,—也能豁达面对。用古人的话说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永远是受人尊崇的成功者。
  如果说这样的人多起来,何怪世道不公平,何愁社会不和谐?、
  成功之路充满坎坷,时时与失败相伴,唯胸怀大志者勇毅,勘苦地奋斗与付出,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爱因斯坦说,成功需要一分天才加上九十九分汗水,可见人的艰苦付出多么重要!所以说通往成功目标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其中之一是主观努力;但不容忽视的还有必要的机遇和条件。唯有清醒。冷静地做出抉择,才能因势利导、顺乎规律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功说 姜郁苍
  
  前些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白岩松。当谈到成功时,白岩松说,他作央视主持人成为公众人物是工作的分工,无所谓成功不成功的问题。说得对。这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时髦的所谓“成功论”。在许多人看来或发财或当官或出名才是成功。此观点“庸俗成功论”也。之所以称“庸俗成功论”,是它只从表象看成功,没有从深层理解成功,没弄懂成功的内涵。这种论调是对成功的误解、曲解、污蔑和亵渎。据笔者看,在以民为本的社会里,成功起码有以下几种:
  成功者应使多数人受益,受益人越多越为成功。像高政,他不懈努力冒着巨大风险揭露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他拯救了千千万万孩子也为孩子们父母解了忧;92岁的白方礼从74岁开始用蹬三轮车挣的钱资助贫困大学生。18年间他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被称为“当”代武训”。为“三农”问题付出沉重代价的李昌平、桂晓奇也属成功者,尽管他二人至今仍流落他乡……
  成功者应为人类、国家和社会作奉献。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则是。这类成功人士应包括揭露西安体彩财务黑幕的栾文棠和河北省与腐败分子程维高一拼到底的郭光允。李振祥、王勇、剃、波被骗人重庆欧丽曼非法传销公司。三位大学生成功地逃走后,他们像当年杨子荣闯威虎山一样,又赴重庆冒着随时都有被打死的危险搜集证据,进行艰难的卧底,大力协助警方破获了轰动全国的传销大案,解救出深陷其中的两千多名大学生。出资4千万元建立敬老公寓的四川民营企业家王德彬、40年如一日奉养9位老人的湖南省的欧阳明友、状告乙肝歧视的第一人张先著和打赢河北省首例艾滋病官司的王为军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著名华裔作家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作者,为了该书出版,她翻查大量资料,对相关当事人进行细致访谈,将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此她受到日本极右势力的种种责难、恐吓和威胁。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忧郁症,终以自杀结束了36岁的生命。
  成功人士不仅生前被认可,就是死后也不被遗忘,仍被赞誉影响后人,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永久性的成功。在此就不从遥远说起了,提建国以来几位成功人士。这里应该包括张志新、遇罗克、林昭、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时传祥、袁隆平……
  古考偌大的中国成功者当然不只是这几个人。这几种,然而不论多少人,多少种,标准只有尸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奉献而不是个人的风光潇洒。
  
  点读
  冷峻的思考,翔实的例证;从不同生活侧面诠释了人的一生中到底什么?算成功。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绕出那个老生常谈的“价值观”。“人生观”问题。
  
  你也不例外 悠 然
  
  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读书总是很费力。高二年级时,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办公室。“我一直很用功的。”马汶苦恼地说。
  “问题就在这里,孩子。”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高中的课程你看来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孩子用双手捂住了脸:“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指望我有出息。”
   心理学家用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肩膀:“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会让你爸爸妈妈骄傲。”
  后来,马汶替人整建园圃,修剪花草。不久,雇主们开始注意到这个小伙子的手艺,他们称为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
  一天,他凑巧来到市政厅,又凑巧碰上参议员。他发现前面有一块污泥浊水的垃圾地,就提出可以改建成一个花园。
  “市政厅缺这笔钱。”参议员说。
  “我不要钱,”马汶说,“只要允许我办就行。”
  参议员大为惊异;他从政以来,还不曾碰到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他把这个孩子带进了办公室,当即办妥批准手续。
  当天下午,小马汶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肥料来到目的地。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些树苗;一些相熟的雇主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剪取玫瑰插枝;有的则提供篱笆用料”……不久,这块肮脏的污秽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绿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的歌唱。全城百姓,互相夸赞小马汶。
  不错,马汶至今没学会说法国语,也不懂拉丁文,微积分对他来说更是个来知数。但色彩和园艺是他的特长,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名园艺家。他使渐已年迈的双亲感到骄傲。
  
  点读
  这个故事是文章章《不成材也成人》的最好注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