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4期

赤壁遐想

作者:雷 蕾




  赤壁,一个洋溢着传奇气息的古战场,历史因这儿的东风而改变其运行的轨迹。苏东坡在这儿奏响了豪情四溢的人生旋律:罗贯中的笔墨为这儿的景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折戟沉沙铁表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儿太热闹,吸引了大诗人杜牧的目光。在杜牧看来,曹操举倾国之兵南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对江东美女二乔的倾慕。对于这一点,也确有明证,那就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所作的《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分,东朝夕之与共”。
  曹操几十万火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战略地位极其熏要的荆州。此时的曹操似乎更加急不可待,为了二乔,轻率地挥师东进,直逼江东。
  江东人会不会效仿汉元帝,来一个昭君出塞的历史重演呢?
  然而,当时并没有领略到多少先进黄河文明的江东父老,似乎分外看重尊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也”,现曹操要霸占二乔,对每个江东人来说就是奇耻大辱。因此,他们蹈死不顾,不惜一切代价要同曹孟德决一死战。
  于是,不可一世的曹孟德,还有他那叱咤风云称雄沙场的骁勇武将、满腹经纶纵横捭闽的智士谋臣,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面前,显得多么乏力……
  仅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失败,就使一代英雄统一全国的路途变得漫长渺茫起来。尽管后来的曹操依然戎马倥偬,败马操,平张鲁。然而,元气大伤,颓势难挽。
  曹盂德所犯的错误究竟有多人,多严重,竟招来如此惩罚?也许有人说,不就是一时地倾慕两个女人吗,算得了什么?其实不然。
  也许,赤壁是一方净土,容不得带有半点狠亵之心踏上它的身躯,更容不得人在这里骄横跋扈、滥施淫威。它只允许志在天下而又心地纯正的英雄在这儿驻足,允许他们欣赏它的美丽风景,聆听它的神美韵律,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宁静的赤壁,是遗物主为曹陵孟德接受考验而设立的考场,刀光剑影、冲天火光,足赤壁为一个即将主宰天下的霸主准备的洗礼。可惜啊!曹盂德,名噪一时的英雄,征服了大半个中国,只是因为在踏上赤壁山水的时候怀着一点儿不虔敬的灵魂,就使得这片英雄的山水没能臣服在他的脚下,也就没能实现海内一统、天下归一的夙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昔日“挟天子以令诸候”南征北战的曹孟德再也不能驾驭历史了,而历史却像那滚滚江水一样,淘尽英雄。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故事,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遐思。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三国的历史遗迹中寻觅、思考,发出许许多多莫名的慨叹?有人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难怪一位封建帝王把史书称作“资治通鉴”,为的是不让后人再蹈历史的覆辙,可谓用心良苦。
  本丈小作者担探究的眼光锁定在赤壁之战的历史屏幕上,并以超凡的气度与冷竣的头脑重新审视那段火光冲天,照彻古今的历史,深入探寻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背后原因,从而阐发了对历史人物曹孟德的独到见解,评价褒中蕴贬,是非分明。反映了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价值判断和高尚的审美追求。总的看,这是一篇有思想、有创见、有一定认识水平的好文章。
  
  选材点评
  这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议论性散文。在选材上,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历史关头决定人物成败与历史命运的关键事件——赤壁之战。但是,由于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停滞在战争表象,而是深入战争背后的重点人物的思想活动,为此,选材的角度又进一步开掘到战争背后重点人物的思想深处,直到深入触及与战争有关的两位女人身上,从这两位女人那里揭示了历史人物曹孟德得失成败的深层原因,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较高的认识层面。
  
  布局点评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是按照开篇点题,中间叙议结合,最后以议论分析深化题旨,照应全文的顺序架构成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由古代丈人墨客对赤壁及其历史故事引发的感慨入题,展开下文。
  中间部分,指出曹孟德赤壁战败的背后因素,以及由此改变了的历史进程.
  结尾部分,由曹操的赤壁之败延伸探究在紧要关决定是非成败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记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语句整散结合。长短并用,使文章多彩多姿。尤其是结尾一段的议论抒情性文字,表达上富于变化,蕴含人生哲理,同时使文章的主题不断得到深化与升华,却毫无冗赘之感。比如,“也许,赤壁是一方净土,容不得带有半点猥亵之心踏上它的身躯……它只允许志在天下而又心地虔敬的英雄在这儿驻足……”。又如,“宁静的赤壁,是造物主为曾孟德接受考验而设立的考场;刀光剑影,冲天火光,是赤壁为一个即将主宰天下的霸主准备的洗礼。可惜啊……”。结尾,“历史却像那滚滚江水一样,淘尽英雄。”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在“遐思”的广度与深度。由于对所想的问题有独到的创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所以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如果细究其原因,当然还在于对历史人物作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科学的尺度和审美标准,就只能失之浅陋的世俗主见了。